民国女词人丁宁及其《还轩词》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 第10-12页 |
1. 生平研究 | 第10页 |
2. 词作研究 | 第10-12页 |
(三)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四) 本文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五) 本文创新点 | 第12-13页 |
一、丁宁与民国词坛 | 第13-30页 |
(一) 丁宁生平述略 | 第13-17页 |
1. 屡遭家难、呻吟纸上的青年时期 | 第13-15页 |
2 .飘零他乡、坐拥百城的中年时期 | 第15-17页 |
3. 潦倒书城、蠹卷青灯的晚年时期 | 第17页 |
(二) 丁宁与民国名人的交往 | 第17-30页 |
1. 丁宁与恩师、挚友 | 第18-20页 |
2. 丁宁与民国词坛名家 | 第20-30页 |
二、《还轩词》研究 | 第30-50页 |
(一) 《还轩词》版本研究 | 第30-32页 |
(二) 《还轩词》的表现内容 | 第32-50页 |
1. 哀深怨极的伤离词 | 第32-36页 |
2. 感情深厚的交游词 | 第36-44页 |
3. 崇高坚贞的爱国词 | 第44-46页 |
4. 富有禅意的佛学词 | 第46-50页 |
三、《还轩词》的艺术风格 | 第50-68页 |
(一) 《还轩词》的整体风格 | 第51-59页 |
1. 沉郁凄婉、孤寂伤感 | 第51-52页 |
2. 慷慨激昂、苍莽雄浑 | 第52-54页 |
3. 出语平易、清新明丽 | 第54-55页 |
4. 融诗化典、含蓄雅致 | 第55-59页 |
(二) 《还轩词》对传统词风的继承 | 第59-63页 |
1. 对蒋春霖词的继承 | 第59-60页 |
2. 对李清照词的继承 | 第60-63页 |
(三) 《还轩词》对古代诗歌的继承 | 第63-68页 |
1. 对《诗经》、《楚辞》的继承 | 第63-65页 |
2. 对陶渊明、杜甫诗歌的继承 | 第65-68页 |
结语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