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一、绪论 | 第8-14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8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10页 |
(三)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四)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1-12页 |
(五) 框架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二、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界定与内涵 | 第14-21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 第14-15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 第15-21页 |
1. 瞬间爆发性 | 第17-18页 |
2. 虚实交互性 | 第18-19页 |
3. 范围广域性 | 第19页 |
4. 难以控制性 | 第19-21页 |
三、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态势分析 | 第21-28页 |
(一)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第21-23页 |
1. 网民数量的不断上升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发 | 第21-22页 |
2. 社会转型激发的矛盾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发 | 第22页 |
3. 经济转型激发的社会矛盾导致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多发 | 第22-23页 |
(二)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 | 第23-26页 |
1. 外在诱因 | 第23-24页 |
2. 内在机理 | 第24-25页 |
3. 本质特性 | 第25-26页 |
(三) 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发生的规律 | 第26-28页 |
1. 主体年轻化 | 第27页 |
2. 客体特定化 | 第27页 |
3. 方式文明化 | 第27-28页 |
四、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类型分析 | 第28-31页 |
(一) 群体性事件监督式 | 第28页 |
(二) 民主参与式 | 第28-29页 |
(三) 发泄报复式 | 第29页 |
(四) 反动颠覆式 | 第29-31页 |
五、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博弈演绎—以杭州飙车案为实证分析模型 | 第31-39页 |
(一) 起因——传播学视角 | 第31-33页 |
(二) 发展——传播学视角 | 第33-35页 |
(三) 渐止——传播学视角 | 第35-39页 |
六、传播学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处理对策—基于杭州飙车案的思考 | 第39-48页 |
(一)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学治理原则 | 第39页 |
(二)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传播学治理方法 | 第39-43页 |
1. 发挥官方媒体的不可替代作用 | 第39-40页 |
2. 大众网络媒介的群体性事件监督导向 | 第40-42页 |
3. 集聚媒介影响流的作用 | 第42-43页 |
(三) 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监督和管理 | 第43-48页 |
1. 降低污名化程度: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督和管理 | 第44-45页 |
2. 控制狂欢程度:加强对网民的宣传和指导 | 第45-46页 |
3. 减少群体极化现象:建立合理的舆论引导机制 | 第46-48页 |
七、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