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缩写符号 | 第11-12页 |
目录 | 第12-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9页 |
1 逆境概述 | 第17-21页 |
·逆境定义与类型 | 第17页 |
·水相和沉积相逆境中多环芳烃污染 | 第17-19页 |
·水相和沉积相逆境中重金属污染 | 第19-21页 |
·气相逆境中CO_2浓度升高现状 | 第21页 |
2 水生植物在污染生态学中的研究与应用 | 第21-25页 |
·水生植物概述 | 第21-22页 |
·水生植物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作用 | 第22-24页 |
·高等水生植物在恢复生态学中的应用 | 第24-25页 |
3 选题依据 | 第25-27页 |
·逆境的选择 | 第25-26页 |
·受试生物的选择 | 第26页 |
·研究问题的选择 | 第26-27页 |
4 主要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多环芳烃助溶剂种类和浓度的筛选 | 第29-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藻种及其培养 | 第29页 |
·藻类生长量计算 | 第29-30页 |
·有机溶剂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DMF对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及NOEC值 | 第30-31页 |
·DMSO对藻类生长速率的影响及NOEC值 | 第31-32页 |
3 讨论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水环境中Pb和蒽的沉积及水生植物的富集 | 第34-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材料选择与培养 | 第34页 |
·污染环境设计 | 第34-35页 |
·实验环境参数 | 第35-36页 |
·光照与紫外辐射 | 第35-36页 |
·土壤物理化学性质 | 第36页 |
·测试方法 | 第36-38页 |
·土壤pH值测定 | 第36-37页 |
·水样土样和植物材料制备及Pb含量测定 | 第37页 |
·水样土样和植物材料制备及蒽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计算方法 | 第3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8-47页 |
·水环境中Pb在上壤中的沉积 | 第38-39页 |
·水环境中蒽的残留及在土壤种的沉积 | 第39-42页 |
·水生植物对Pb的富集 | 第42-44页 |
·苦草各构件对Pb的富集 | 第42-44页 |
·轮藻和水网藻对Pb的富集 | 第44页 |
·水生植物对蒽的富集 | 第44-47页 |
·苦草各构件对蒽的富集 | 第44-47页 |
3 讨论 | 第47-51页 |
·重金属Pb和多环芳烃蒽在环境中的沉积 | 第47页 |
·多环芳烃蒽在环境中的光降解 | 第47-48页 |
·重金属Pb在植物中的积累 | 第48-49页 |
·多环芳烃在水生植物体内的富集、降解与转移 | 第49-51页 |
第四章 水环境中Pb和蒽对水生植物的生物效应 | 第51-6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1页 |
·取样 | 第51页 |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O含量测定 | 第51-52页 |
·MDA含量测定 | 第52页 |
·SOD(EC1.15.1.1)活性测定 | 第52页 |
·CAT(EC1.11.1.6)活性测定 | 第52页 |
·POD(EC1.11.1.7)活性测定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2页 |
·Pb对水生植物的氧化胁迫及其抗氧化酶类活性变化 | 第52-57页 |
·蒽对水生植物的氧化胁迫及其抗氧化酶/类活性变化 | 第57-62页 |
3 讨论 | 第62-64页 |
·水相污染胁迫下植物活性氧含量和膜脂化 | 第62页 |
·水生植物体内抗氧化酶类活性变化 | 第62-64页 |
第五章 沉积环境中Pb对刺苦草克隆生长的影响 | 第64-7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实验材料 | 第64-65页 |
·实验设计 | 第65-66页 |
·Pb污染环境下的材料培养 | 第65-66页 |
·材枓的收获及参数测定 | 第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0页 |
·不同生境中刺苦草的萌发与生长 | 第66-67页 |
·不同生境中刺苦草克隆分株生物量积累与分配 | 第67-69页 |
·不同生境中刺苦草的生长格局 | 第69-70页 |
3 讨论 | 第70-73页 |
·Pb对刺苦草萌发及克隆构件生物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Pb对刺苦草克隆生长格局的影响 | 第71-73页 |
第六章 沉积Pb污染下刺苦草克隆体系风险分摊 | 第73-8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3-74页 |
·实验材料 | 第73页 |
·取样 | 第73-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页 |
·Pb含量分析 | 第74页 |
·生化物质分析 | 第7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4-80页 |
·Pb在刺苦草克隆体系中的积累与迁移 | 第74-77页 |
·Pb胁迫下植株克隆体系中O_2产生及抗氧化系统 | 第77-80页 |
3 讨论 | 第80-85页 |
·刺苦草对Pb的吸收 | 第80-81页 |
·Pb在刺苦草克隆体系中的迁移和积累分析 | 第81页 |
·刺苦草克隆体系产生的死亡风险 | 第81-82页 |
·刺苦草克隆植株对死亡风险的防御反应 | 第82-85页 |
第七章 沉积Pb污染中刺苦草克隆株光合功能及能荷 | 第85-10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5-89页 |
·材料培养和选择 | 第85-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6-89页 |
·光合功能参数的测定 | 第86-87页 |
·腺苷酸含量测定与分析 | 第87-8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9-98页 |
·含Pb环境中激发能在刺苦草叶片两光系统间的分配 | 第89-92页 |
·含Pb环境中刺苦草叶片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活性 | 第92-94页 |
·不同浓度Pb环境中叶片荧光光化学及非光化学淬灭 | 第94-96页 |
·Pb环境中刺苦草光合色素吸收光谱及含量变化 | 第96-97页 |
·含Pb环境中刺苦草克隆构件腺苷酸浓度及能荷值比较 | 第97-98页 |
3 讨论 | 第98-105页 |
·重金属Pb对刺苦草光合色素的影响 | 第98-99页 |
·重金属Pb对刺苦草克隆体系光合功能的影响 | 第99-102页 |
·重金属Pb对刺苦草克隆构件能量代谢的影响 | 第102-105页 |
第八章 高浓度CO_2中刺苦草生长速率集生物量积累 | 第105-11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7页 |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实验设计 | 第105-107页 |
·CO_2升高环境下的材料培养 | 第105-107页 |
·材料的收获和参数的测定 | 第107页 |
·统计分析 | 第10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07-115页 |
·生物量估算模型 | 第107页 |
·高浓度CO_2下刺苦草生长速率的变化 | 第107-111页 |
·高浓度CO_2下刺苦草生物量的积累 | 第111-114页 |
·刺苦草生物量在器官之间的分配 | 第114-115页 |
3 讨论 | 第115-119页 |
·高浓度CO_2对刺苦草克隆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115-116页 |
·高浓度CO_2对刺苦草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高浓度CO_2对刺苦草各克隆构件生物量及分配比例的影响 | 第117-119页 |
第九章 高浓度CO_2中刺苦草克隆格局及营养积累 | 第119-12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19-120页 |
·材料选择 | 第119-120页 |
·实验设计 | 第120页 |
·测定方法 | 第12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23页 |
·不同浓度CO_2下刺苦草鳞茎萌发及生长格局比较 | 第120-121页 |
·不同浓度CO_2下刺苦草形态学参数比较 | 第121-123页 |
·不同浓度CO_2下刺苦草各构件中营养元素的含量分析 | 第123页 |
3 讨论 | 第123-127页 |
·刺苦草在不同浓度CO_2下的生长格局分析 | 第123-125页 |
·刺苦草在不同浓度CO_2下的营养吸收策略分析 | 第125-126页 |
·CO_2浓度升高对刺苦草营养吸收的影响 | 第126-127页 |
主要结论 | 第127-129页 |
参考文献 | 第129-149页 |
附录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