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安全技术论文

货车动力学性能仿真及脱轨原因分析

第一章 绪论第1-20页
   ·引言第8-9页
   ·问题的提出第9-11页
   ·车辆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现状第11-16页
     ·计算机仿真方法的必然趋势第11-13页
     ·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介绍第13-14页
     ·我国的车辆系统动力学研究现状第14-16页
   ·采用的方法第16-17页
   ·问题研究的意义第17-18页
   ·本文的主要内容第18-19页
 本章小结第19-20页
第二章 轮轨接触计算第20-32页
   ·概述第20-21页
   ·轮轨几何计算方法第21-26页
     ·概述第21-23页
     ·轮轨接触几何计算结果第23-26页
   ·轮轨接触理论第26-31页
     ·接触区形状大小的计算第26-27页
     ·纵向、横向及自旋蠕滑率的计算第27-29页
     ·接触区蠕滑力及蠕滑力矩的计算第29-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模型介绍第32-48页
   ·ADAMS软件介绍第32-33页
   ·ADAMS/RAIL模块介绍第33-37页
     ·概述第33-34页
     ·建模过程第34-35页
     ·使用Adams/Rail进行分析计算第35-36页
     ·Adams/Rail后处理第36-37页
   ·模型的建立第37-41页
     ·模型概述第37-38页
     ·转8A转向架介绍第38-40页
     ·转向架模型描述第40-41页
   ·车体模型第41-42页
   ·线路模型第42-47页
     ·概述第42-43页
     ·脉冲线路激励模型第43页
     ·谐波不平顺激励模型第43页
     ·曲线线路模型第43-44页
     ·轨道几何不平顺第44-46页
     ·随机不平顺线路模型第46-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计算理论及模型验证第48-58页
   ·多体系统动力学的计算理论第48-49页
   ·ADAMS的分析和计算方法第49-51页
     ·广义坐标的选择第49-50页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第50-51页
     ·方程的求解第51页
   ·动力学模型的验证第51-57页
     ·垂向模型的验证第52-54页
     ·车辆横向模型的验证第54-57页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动力学计算结果第58-81页
   ·脉冲激励仿真第59-63页
   ·谐波激励仿真第63-67页
   ·车辆曲线通过仿真第67-77页
     ·空重车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比较第68-70页
     ·线路圆曲线半径对曲线通过性能影响第70-72页
     ·中央悬挂横向和纵向刚度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第72-74页
     ·线路局部不平顺对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第74-75页
     ·车体与摇枕之间相互转动对车辆曲线通过性能的影响第75-77页
   ·几何不平顺激励仿真第77-80页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六章 脱轨原因分析及参数讨论第81-97页
   ·概述第81-82页
   ·脱轨评判指标第82-83页
     ·脱轨系数的评判标准第82-83页
     ·轮轨减载率的判定准则第83页
   ·随机不平顺线路第83-85页
     ·美国轨道谱第83-84页
     ·德国轨道谱第84-85页
   ·脱轨现象仿真第85-90页
   ·空重车动力学性能比较第90-93页
   ·参数讨论第93-96页
     ·车体的重心高度的影响第93-94页
     ·中央悬挂横向和纵向刚度的影响第94-95页
     ·轴箱横向定位刚度第95页
     ·轴箱纵向定位刚度影响第95-96页
 本章小结第96-97页
结论与展望第97-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回波消除器的研究
下一篇:高新技术企业智力资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