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目标视域下的地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1.绪论 | 第10-19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5-16页 |
·实践意义 | 第16页 |
·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2.地方性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 第19-32页 |
·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想政治教育 | 第19-23页 |
·人才培养目标的解析 | 第19-20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解读 | 第20-21页 |
·地方性大学的定位与发展 | 第21-23页 |
·地方性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及差异性 | 第23-32页 |
·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轨迹 | 第23-25页 |
·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特征 | 第25-27页 |
·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 第27-32页 |
3.人才培养目标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32-37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社会价值取向 | 第32页 |
·个人价值取向 | 第32-33页 |
·个人与社会的有机统一 | 第33页 |
·育人功能的价值选择 | 第33-35页 |
·社会发展是个体发展的前提条件 | 第33-34页 |
·个体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 | 第34页 |
·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 | 第34-35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 | 第35-37页 |
·显性载体 | 第35页 |
·隐性载体 | 第35页 |
·互补性 | 第35-37页 |
4.地方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与对策 | 第37-50页 |
·地方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 第37-40页 |
·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 第37页 |
·双重主体中的主导者 | 第37-38页 |
·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 | 第38页 |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38-39页 |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39-40页 |
·地方性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第40-44页 |
·调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 | 第40页 |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者队伍建设 | 第40-41页 |
·引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 第41页 |
·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 第41-43页 |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第43-44页 |
·锻铸四大平台的教育体系 | 第44-50页 |
·强化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平台 | 第44-46页 |
·打造实践能力提高平台 | 第46-47页 |
·创新素质拓展发展平台 | 第47-48页 |
·建构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服务平台 | 第48-50页 |
5.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新理念 | 第50-58页 |
·在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下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第50-52页 |
·人才培养目标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 第50-51页 |
·多元价值观下必须坚持一元指导 | 第51-52页 |
·双重主体的互动 | 第52-54页 |
·强化教育者主导作用 | 第52-53页 |
·倡导受教育者自我教育 | 第53-54页 |
·双重主体互动 | 第54页 |
·启发激励主体内在的思想品德需求 | 第54-56页 |
·突出以生为本 | 第55页 |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 第55-56页 |
·共建和谐、民主、宽松的教育环境 | 第56-58页 |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