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3页 |
第一章 失业导论 | 第13-36页 |
第一节 失业的界定及其类型 | 第13-17页 |
一、 失业与就业的区分标准 | 第13-15页 |
二、 失业的种类 | 第15-17页 |
第二节 失业理论:概述与评论 | 第17-26页 |
一、 西方经济学的失业理论 | 第17-22页 |
二、 发展经济学劳动力转移理论 | 第22-23页 |
三、 马克思主义失业理论 | 第23-25页 |
四、 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失业是非观 | 第26-31页 |
一、 失业的消极影响 | 第26-29页 |
二、 公平和效率可以“兼容” | 第29-30页 |
三、 政府的失业观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中国失业观的缺陷与改进 | 第31-34页 |
一、 中国失业观念的演变 | 第31-32页 |
二、 中国失业定义和失业统计的缺陷 | 第32-33页 |
三、 我国失业定义和失业统计的修正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反失业政策 | 第36-55页 |
第一节 建国初期的反失业政策 | 第36-47页 |
一、 建国初期失业状况、待点及其成因 | 第36-39页 |
二、 建国初期失业治理的政策措施 | 第39-45页 |
三、 建国初期治理失业的成效与经验 | 第45-47页 |
第二节 60年代初期的反失业政策 | 第47-50页 |
一、 60年代初期城镇失业的实证分析 | 第47-48页 |
二、 政府消除城镇过剩劳动力的政策 | 第48-49页 |
三、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反失业成效与经验 | 第49-50页 |
第三节 “文革”时期的反失业政策——上山下乡运动 | 第50-54页 |
一、 “文革”以前的上山下乡活动 | 第50-51页 |
二、 “文革”时期的就业困境和大规模“上山下乡”运动 | 第51-52页 |
三、 “上山下乡”运动的分析与评价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第三章 转型经济时期的反失业政策(一) | 第55-68页 |
第一节 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的失业治理 | 第55-61页 |
一、 待业问题突出的根源 | 第55-58页 |
二、 治理“待业”的方针政策 | 第58-60页 |
三、 “三结合”就业方针的实施效果 | 第60-61页 |
第二节 90年代初期的反失业政策 | 第61-67页 |
一、 80年代末城镇失业高峰的成因和特点 | 第61-64页 |
二、 反失业的主要对策 | 第64-66页 |
三、 90年代初反失业政策的特征与效果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8页 |
第四章 转型经济时期的反失业政策(二) | 第68-90页 |
第一节 城镇第六次失业高峰的基本特征 | 第68-73页 |
一、 来势汹涌的第六次失业高峰 | 第68-70页 |
二、 第六次失业高峰的主要特征 | 第70-73页 |
第二节 第六次失业高峰的成因分析 | 第73-76页 |
一、 劳动力供给激增是基础性原因 | 第73-74页 |
二、 体制改革深化是直接原因 | 第74页 |
三、 经济结构演变是发展原因 | 第74-75页 |
四、 宏观经济政策偏差是政策原因 | 第75页 |
五、 劳动力流动加速是外在原因 | 第75-76页 |
第三节 近年来中国城镇的反失业对策 | 第76-80页 |
一、 再就业工程的实施 | 第76-77页 |
二、 构筑“三条保障线”,保障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 | 第77-79页 |
三、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劳动预备制度 | 第79页 |
四、 实施扩张性政策,刺激经济增长 | 第79页 |
五、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增加就业供给 | 第79-80页 |
第四节 中国农村的反失业政策 | 第80-89页 |
一、 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方式的演变 | 第80-82页 |
二、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 | 第82-84页 |
三、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消解”方式 | 第84-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0页 |
第五章 中国失业机理与反失业政策分析 | 第90-109页 |
第一节 中国失业运行的经济分析 | 第90-94页 |
一、 计划经济体制下影响中国失业率的经济因素 | 第90-92页 |
二、 转型时期中国城镇失业运行机制的变化 | 第92-93页 |
三、 中国失业运行的周期性特点 | 第93-94页 |
第二节 中国失业运行的制度分析 | 第94-102页 |
一、 “制度性失业”的内涵及相关认识 | 第94-95页 |
二、 制度安排:计划体制选择与制度性失业的潜伏 | 第95-98页 |
三、 制度变迁与就业扩张:降低制度性失业的经验 | 第98-99页 |
四、 制度创新失衡与制度性失业的公开化 | 第99-101页 |
五、 结论 | 第101-102页 |
第三节 中国反失业政策的特征分析 | 第102-104页 |
一、 计划经济时期失业治理政策的主要特征 | 第102-103页 |
二、 转型经济时期反失业政策的新特点 | 第103页 |
三、 中国失业治理的共同特征 | 第103-104页 |
第四节 中国反失业政策的效果分析 | 第104-108页 |
一、 计划经济时期反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 第104-106页 |
二、 转型经济时期反失业政策的实施效果 | 第106-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09页 |
第六章 国外反失业经验的借鉴 | 第109-120页 |
第一节 日益严重的世界性失业 | 第109-113页 |
一、 西方国家的失业状况 | 第109-110页 |
二、 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 | 第110-112页 |
三、 经济转型国家的失业危机 | 第112-113页 |
第二节 国外失业治理的政策措施 | 第113-115页 |
一、 营造宽松环境,利用市场促进就业 | 第113-114页 |
二、 重视劳动力供给的调节 | 第114页 |
三、 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小型企业 | 第114-115页 |
四、 灵活创业和就业,拓展就业空间 | 第115页 |
五、 加强制度建设,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 第115页 |
第三节 国外反失业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第115-119页 |
一、 政府要高度重视就业问题 | 第116页 |
二、 实施有利于再就业的社会经济政策 | 第116-117页 |
三、 加强再就业工程的制度建设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0页 |
第七章 21世纪初失业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120-129页 |
第一节 中国面临的就业压力 | 第120-123页 |
一、 新世纪初期中国就业的基本形势 | 第120页 |
二、 新世纪初期我国就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 第120-121页 |
三、 中国社会的失业承受能力 | 第121-123页 |
第二节 失业治理的战略对策建议 | 第123-128页 |
一、 加强执法监督,惩治贪污腐败,减少非正常下岗失业人员 | 第123-124页 |
二、 确立就业优先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 第124页 |
三、 加快制度创新,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 | 第124-125页 |
四、 调整经济结构,扩大经济增长的就业容量 | 第125-126页 |
五、 加快城镇化步伐,引导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 第126页 |
六、 发展教育和培训事业,提高劳动力的素质 | 第126-127页 |
七、 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 第127页 |
八、尽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失业冲击力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29页 |
后记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