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绪论 | 第1-14页 |
| 第一章 建筑过程的含义与现状 | 第14-30页 |
| 第一节 哲学中的“过程”与建筑过程 | 第14-25页 |
| 一、哲学中的“过程” | 第14-15页 |
| 二、建筑过程 | 第15-19页 |
| 1. 建筑过程的含义 | 第15-17页 |
| 2. 建筑实实在在的存在方式——建筑过程 | 第17-19页 |
| 三、相关论述的探讨与启迪 | 第19-25页 |
| 1. “为了50年固定的包容物” | 第20-21页 |
| 2. “新陈代谢”学派的论述 | 第21-23页 |
| 3. 开放建筑理论的系统阐述 | 第23-25页 |
| 第二节 筑过程的现状和问题 | 第25-30页 |
| 第二章 建筑过程开放化的理论思考 | 第30-60页 |
| 第一节 建筑过程开放化的内涵 | 第30-41页 |
| 一、建筑过程的“类似生命现象” | 第30-32页 |
| 二、开放的建筑过程的狭义内涵 | 第32-35页 |
| 三、开放的建筑过程的广义内涵 | 第35-41页 |
| 1. 整个建筑过程的开放 | 第35-39页 |
| 2. 建设目标的开放性与建筑过程各环节之间的顺畅发展 | 第39-41页 |
| 第二节 建筑作为一个复合的时空系统 | 第41-49页 |
| 一、系统观与建筑系统观 | 第41-47页 |
| 1. 整体空间系统——物质建筑系统与活力建筑系统 | 第43-46页 |
| 2. 整体时间系统——建筑过程的整合含义 | 第46-47页 |
| 二、木桶的启示——系统的有效性评价 | 第47-49页 |
| 第三节 灰域建筑观 | 第49-56页 |
| 一、灰域建筑观 | 第49-55页 |
| 1. 建筑系统的宏观定位模型 | 第50-51页 |
| 2. 灰域建筑观的含义 | 第51-55页 |
| 二、建筑系统灰域性的灵魂 | 第55-56页 |
| 第四节 开放的“度” | 第56-60页 |
| 1. 建筑系统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必须符合自然规律 | 第57页 |
| 2. 建筑系统的整体技术性内核和原则不能开放 | 第57-60页 |
| 第三章 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的建筑师的地位与作用 | 第60-86页 |
| 第一节 建筑师作为建筑全过程的组织者 | 第60-83页 |
| 一、建设项目的决策过程向建筑师开放 | 第65-75页 |
| 二、设计过程的组织是建筑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 第75-79页 |
| 三、建筑师积极建造过程 | 第79-80页 |
| 四、建筑师在建筑使用过程中 | 第80-83页 |
| 五、建筑师在拆除过程中 | 第83页 |
| 第二节 建筑师作为博学多才的领导者 | 第83-86页 |
| 第四章 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的保阵机制探讨 | 第86-132页 |
| 第一节 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的保障机制探讨 | 第86-101页 |
| 一、建立四元制约机制促进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 | 第86-101页 |
| 1. 建筑作为一种契约形商品:四元制约机制的前提之一 | 第86-87页 |
| 2. 建筑作为一种相互制衡的产物:四元制约机制的前提之二 | 第87-88页 |
| 3. 建筑作为公众最直接的生活环境:四元制约机制的前提之三二 | 第88-89页 |
| 4. 四元制约机制模型 | 第89-101页 |
| 第二节 促进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的技术措施 | 第101-122页 |
| 一、相应的政策法规是促进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的重要依据 | 第101-105页 |
| 二、促进建筑过程走向开放化的技术措施探讨 | 第105-113页 |
| 1. 针对行政和业主的措施 | 第105-107页 |
| 2. 针对公众的技术措施 | 第107-113页 |
| 三、几个案例的研究和分析 | 第113-117页 |
| 四、建筑过程开放化的前景 | 第117-122页 |
| 1. 新的设计手段使专业知识走向大众 | 第117-119页 |
| 2. 新材料和新技术手段使局部施工更方便 | 第119-120页 |
| 3. 开放式结构体系使建筑室内外空间的生长变化成为可能 | 第120-122页 |
| 第三节 开放化的效益评价观 | 第122-132页 |
| 一、整体时间效益 | 第123-125页 |
| 二、整体空间效益 | 第125-128页 |
| 三、教育连带效益 | 第128-132页 |
| 第五章 从设计角度的研究——三个住宅试验项目的比较研究 | 第132-164页 |
| 第一节 两个中国开放住宅试验项目的用后调研与比较研究 | 第132-145页 |
| 一、北京翠微路小区开放住宅 | 第132-135页 |
| 二、无锡支撑体住宅 | 第135-140页 |
| 三、两个项目的比较研究与启示 | 第140-145页 |
| 第二节 日本NEXT 21试验项目的研究 | 第145-156页 |
| 一、建设背景 | 第145-147页 |
| 二、新技术手段给建筑空间带来更大的灵活性 | 第147-151页 |
| 1. 灵活的管线排布系统 | 第147-148页 |
| 2. 大层高设计 | 第148页 |
| 3. 完善的空调、通风和供热系统 | 第148-151页 |
| 三、新技术对传统街巷的室外空间层次的新解 | 第151-154页 |
| 四、新技术对于建筑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新解 | 第154-156页 |
| 第三节 启示:在设计过程中为公众参于建筑过程创造条件 | 第156-164页 |
| 第六章 对建筑过程“类似生命现象”的进一步思考 | 第164-177页 |
| 第一节 人与大树关系的变化 | 第164-166页 |
| 第二节 建筑应该像一棵大树 | 第166-177页 |
| 一、建筑应像大树那样提供栖息地,不仅为人类也为其它的生物 | 第167-169页 |
| 二、建筑应该像大树那样与人类互补生存 | 第169-171页 |
| 三、建筑应该像大树那样充分利用太阳光和自然原理 | 第171-174页 |
| 1. 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阳光一体化设计 | 第172-173页 |
| 2. 引入室外新鲜空气,促进自然通风,进行空气一体化设计 | 第173-174页 |
| 3. 在视觉上引入自然环境,进行建筑室内外景观一体化设计 | 第174页 |
| 四、像大树那样为人类提供清洁无污染的健康环境 | 第174-177页 |
| 附录一 参考文献 | 第177-180页 |
| 附录二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0-182页 |
| 后记 | 第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