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4页 |
| ·新产品开发中的技术服务体系概念 | 第14-15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5-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发展趋势 | 第20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4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22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中的产品风险评价与决策 | 第24-48页 |
| ·新产品评价与决策的概述 | 第24-26页 |
| ·新产品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26页 |
| ·粗糙集(RST)理论 | 第26-29页 |
| ·粗糙集理论概述 | 第26-27页 |
| ·粗糙集理论的定义 | 第27-28页 |
| ·粗糙集理论的指标权重的确定模型 | 第28-29页 |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29-31页 |
| ·层次分析法概述 | 第29页 |
| ·层次分析法建模的基本步骤 | 第29-31页 |
| ·基于粗糙集和层次分析法组合权重的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1-33页 |
| ·组合权重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分析 | 第31-32页 |
| ·基于组合权重的综合评价模型 | 第32-33页 |
| ·机械制造业中新产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3-35页 |
|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33-34页 |
| ·新产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结构 | 第34-35页 |
| ·基于层次分析和粗糙集的新产品风险的综合评价 | 第35-45页 |
| ·粗糙集理论对指标体系的简化 | 第35-39页 |
| ·层次分析法确定产品各级指标的主观权重 | 第39-43页 |
| ·组合权重以及产品风险等级最终评价值的确定 | 第43-45页 |
| ·机械行业中新产品开发风险的规避和防范 | 第45-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 第3章 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中协同技术研究 | 第48-70页 |
| ·新产品开发中产品协同服务模式 | 第48-52页 |
| ·CSCW概述 | 第48-49页 |
| ·面向企业集团的协同技术服务 | 第49-51页 |
| ·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协同服务模式 | 第51-52页 |
| ·协同工作需求分析 | 第52-54页 |
| ·设计协同 | 第52-53页 |
| ·生产协同 | 第53页 |
| ·资源协同 | 第53页 |
| ·知识协同 | 第53-54页 |
| ·基于PDM的协同技术服务 | 第54-59页 |
| ·PDM概述 | 第54-55页 |
| ·网络化制造环境下PDM的研究现状 | 第55-57页 |
| ·基于PDM系统的协同服务层次模型 | 第57-59页 |
| ·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的协同网络体系结构 | 第59-62页 |
| ·C/S与B/S模式的构成与数据处理方式 | 第59-60页 |
| ·B/S模式下的网络体系结构 | 第60-62页 |
| ·协同技术支持关键技术研究 | 第62-64页 |
| ·工作流(Workflow)管理技术 | 第62-63页 |
| ·工作流管理原理 | 第63页 |
| ·工作流管理的功能特性 | 第63-64页 |
| ·基于PDM和工作流的协同人员管理技术 | 第64-67页 |
| ·协同技术服务的人员组织 | 第64-65页 |
| ·角色分配 | 第65页 |
| ·权限设置与操作命令表 | 第65-66页 |
| ·人员管理模型 | 第66-67页 |
| ·基于PDM的协同设计过程建模与管理技术 | 第67-69页 |
| ·基于PDM的协同技术服务过程建模实现 | 第67-68页 |
| ·基于PDM的协同技术服务设计过程管理 | 第68-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4章 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系统的总体设计 | 第70-80页 |
|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 第70-72页 |
| ·基于网络的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系统的软件需求分析 | 第70-71页 |
|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71-72页 |
| ·技术服务系统功能的总体设计 | 第72-77页 |
| ·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 第72页 |
| ·系统核心功能模块设计 | 第72-77页 |
|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 | 第77-79页 |
| ·本章小节 | 第79-80页 |
| 第5章 新产品开发中技术服务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第80-100页 |
| ·系统的总体设计目标 | 第80-81页 |
| ·系统应用软件结构研究 | 第81-84页 |
| ·应用软件结构的发展状况 | 第81-82页 |
| ·B/S三层结构的优点 | 第82-84页 |
| ·本系统所采用的三层结构 | 第84页 |
| ·系统的开发工具及运行环境 | 第84-87页 |
| ·开发工具的选择 | 第84-85页 |
| ·系统运行环境 | 第85-87页 |
| ·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系统的应用背景 | 第87页 |
| ·新产品开发技术服务系统应用实例 | 第87-98页 |
| ·系统运行程序简图 | 第87-88页 |
| ·系统登陆 | 第88-89页 |
| ·产品评价决策 | 第89-91页 |
| ·设备服务 | 第91-92页 |
| ·工艺服务 | 第92-95页 |
| ·技术培训 | 第95-96页 |
| ·产品质量服务 | 第96-98页 |
| ·用户管理 | 第98页 |
| ·本章小节 | 第98-100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 第100-102页 |
| ·结论 | 第100-101页 |
| ·建议 | 第101-10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