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绪论 | 第9-21页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 第18-19页 |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 | 第19-21页 |
第一章 孔子君子人格理念的探析 | 第21-35页 |
一、有关“君子”涵义的论述 | 第21-23页 |
(一) “君子”涵义的演变 | 第21-22页 |
(二) 《论语》中的“君子”涵义 | 第22-23页 |
二、孔子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基础 | 第23-26页 |
(一) 孔子君子人格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3-25页 |
(二) 孔子君子人格产生的基础 | 第25-26页 |
三、孔子君子人格的构成要素 | 第26-31页 |
(一) 仁者爱人…君子人格的情感要求 | 第27-28页 |
(二) 礼以行之…君子人格的行为规范 | 第28-29页 |
(三) 知明而圣…君子人格的知性原则 | 第29-30页 |
(四) 勇者不惧…君子人格的意志品格 | 第30页 |
(五) 义以为上…君子人格的价值准则 | 第30-31页 |
四、孔子君子人格的养成途径 | 第31-35页 |
(一) 学思结合 | 第32页 |
(二) 反求诸己 | 第32-33页 |
(三) 知行统一 | 第33-34页 |
(四) 躬身实践 | 第34-35页 |
第二章 君子人格理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及积极价值分析 | 第35-43页 |
一、君子人格理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 第35-38页 |
(一) 君子人格理念对中国后儒人格思想的影响 | 第35-37页 |
(二) 君子人格理念推动了传统社会道德的进步 | 第37页 |
(三) 君子人格理念促进了传统个体道德的修养 | 第37-38页 |
二、君子人格理念的积极价值分析 | 第38-40页 |
(一) 君子人格理念肯定了主体价值和道德自我 | 第38-39页 |
(二) 君子人格理念肯定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第39页 |
(三) 君子人格理念对民族性格与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第39-40页 |
三、君子人格理念的历史局限性 | 第40-43页 |
(一) 君子人格在道德目标的设定上,过于理想,偏离了现实的生活#32 | 第40-41页 |
(二) 君子人格过于强调人的道德性,重道轻技,容易导致单向度的人#33 | 第41页 |
(三) 君子人格在道德主体性的发挥上,过于强调礼,压抑了个性发展#33 | 第41-42页 |
(四) 君子人格在主体道德观的培养上,重义轻利,限制了人性的发展#34 | 第42-43页 |
第三章 孔子君子人格对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启示 | 第43-79页 |
一、现代道德人格面临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43-58页 |
(一) 现代道德人格辩义 | 第43-47页 |
(二) 现代道德人格面临的危机 | 第47-52页 |
(三) 产生现代道德人格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52-58页 |
二、孔子君子人格理念对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社会意义 | 第58-62页 |
(一) 孔子君子人格强调的自律精神有利于约束人们不良行为 | 第59-60页 |
(二) 孔子君子人格推崇的进取精神有利于激励人们积极进取 | 第60页 |
(三) 孔子君子人格倡导的和谐意识有利于改善人们人际关系 | 第60-61页 |
(四) 孔子君子人格提倡的集体意识有利于促进人们民族凝聚力 | 第61-62页 |
三、孔子君子人格理念对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内容借鉴 | 第62-70页 |
(一) 君子之“仁”与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仁爱精神 | 第63-65页 |
(二) 君子之“礼”与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外在规范 | 第65-66页 |
(三) 君子之“知”与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理性智慧 | 第66-68页 |
(四) 君子之“勇”与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正义精神 | 第68-70页 |
四、孔子君子人格理念对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具体途径借鉴 | 第70-79页 |
(一) 创造性的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 | 第70-71页 |
(二) 加强现代道德人格塑造的个人内在自我塑造 | 第71-73页 |
(三) 优化影响现代道德人格生成的社会塑造环境 | 第73-75页 |
(四) 营造三位一体的道德人格塑造的教育氛围 | 第75-79页 |
结语:传承与批判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