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8-9页 |
四、已有研究成果 | 第9-10页 |
第一章 代际伦理学对道德价值观的研究 | 第10-18页 |
一、代际冲突概述 | 第10-12页 |
(一) 代际冲突的产生 | 第10-11页 |
(二) 代际冲突的表现 | 第11页 |
(三) 伦理学意义上的代际冲突 | 第11-12页 |
二、代际伦理学概述 | 第12-14页 |
(一) 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二)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三、代际伦理学对道德价值观的研究 | 第14-18页 |
(一) 青年一代道德价值观及特点 | 第14-16页 |
(二) 老年一代的道德价值观及特点 | 第16页 |
(三) 中年伦理的道德价值观及特点 | 第16-17页 |
(四) 代际道德价值观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冲突分析 | 第18-23页 |
一、道德价值观中代际冲突的产生 | 第18-20页 |
(一) 对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不同导致思想领域代沟的出现 | 第18-19页 |
(二) 青春期心理矛盾导致的心理冲突 | 第19页 |
(三) 家庭环境退化导致感情危机 | 第19页 |
(四) 父母期望过高激发孩子不满情绪 | 第19-20页 |
二、道德价值观中代际冲突的表现 | 第20-23页 |
(一) 思想抵触 | 第20-21页 |
(二) 行为叛逆 | 第21页 |
(三) 沉默对抗 | 第21-22页 |
(四) 暴力冲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道德价值观的代际沟通的条件与机制 | 第23-32页 |
一、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目标与条件 | 第23-27页 |
(一) 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目标 | 第23-24页 |
(二) 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可能性分析 | 第24-25页 |
(三) 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条件 | 第25-27页 |
二、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机制 | 第27-32页 |
(一) 平等与对话 | 第27-29页 |
(二) 理解与互信 | 第29-30页 |
(三) 宽容与差异 | 第30-32页 |
第四章 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的模式 | 第32-51页 |
一、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历程分析 | 第32-35页 |
(一) 中国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历程分析 | 第32-33页 |
(二) 国外道德价值观发展历程分析 | 第33-35页 |
(三) 道德教育发展阶段的代际视角分析 | 第35页 |
二、现代道德教育理论的代际视角 | 第35-45页 |
(一) 皮亚杰儿童道德认知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 第35-39页 |
(二) 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 第39-43页 |
(三) 杜威儿童中心论的道德教育理论及其代际视角 | 第43-44页 |
(四) 对道德价值观代际沟通模式研究的启示 | 第44-45页 |
三、现代道德观教育的代际沟通模式 | 第45-51页 |
(一) 道德内化模式 | 第45-49页 |
(二) 代际交互模式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