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六维腕力传感器的设计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背景和课题来源 | 第12-13页 |
·腕力传感器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腕力传感器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Stewart 传感器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并联六维力传感器实现的基本理论 | 第19-34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Stewart 平台的基本原理 | 第20-21页 |
·并联腕力传感器的基本理论 | 第21-24页 |
·并联腕力传感器的总体结构 | 第21-22页 |
·传感器的力变换原理 | 第22-24页 |
·传感器各向同性和力解耦原理分析 | 第24-28页 |
·力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的定义 | 第24-25页 |
·力雅可比矩阵条件数的解析表达式 | 第25-27页 |
·力解耦原理分析 | 第27-28页 |
·ADAMS 静力学仿真 | 第28-32页 |
·ADAMS 虚拟样机技术介绍 | 第28页 |
·力雅可比矩阵的验证 | 第28-32页 |
·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新型并联腕力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第34-44页 |
·引言 | 第34页 |
·传感器总体结构的设计 | 第34-42页 |
·各向同性准则设计 | 第35页 |
·传感器的量程设计 | 第35-37页 |
·刚性杆的结构设计 | 第37-38页 |
·附加弹性元件的结构设计 | 第38-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附加弹性元件的结构优化 | 第44-64页 |
·结构优化方法概述 | 第44-45页 |
·附加弹性元件结构优化原理和方法 | 第45-46页 |
·附加弹性元件结构优化的原理 | 第45-46页 |
·附加弹性元件结构优化参数和方法的选用 | 第46页 |
·附加弹性元件结构优化 | 第46-55页 |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49页 |
·变形筋的长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变形筋的厚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变形筋的宽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1-52页 |
·变形传递段的长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2-53页 |
·变形传递段的厚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3-54页 |
·变形传递段的宽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4-55页 |
·附加弹性元件变形筋结构的二次优化 | 第55-62页 |
·变形筋的长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5-58页 |
·变形筋的厚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58-60页 |
·变形筋的宽度对应变放大倍数的影响 | 第60-62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五章 传感器的结构动态性能分析 | 第64-82页 |
·对传感器进行结构瞬态动力学分析的目的和方法 | 第64-65页 |
·传感器的动态数学模型 | 第65-66页 |
·ADAMS 中传感器模型的建立 | 第66-67页 |
·创建传感器原始结构模型 | 第66页 |
·施加约束 | 第66页 |
·建立测量 | 第66-67页 |
·动态响应仿真方法 | 第67-72页 |
·阶跃响应法 | 第67-69页 |
·冲击响应法 | 第69-72页 |
·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 | 第72-81页 |
·时域动态性能指标 | 第72-74页 |
·频域动态性能指标 | 第74页 |
·时域与频域两种动态性能指标的关系 | 第74-76页 |
·动态性能指标的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动态性能指标的数值计算 | 第78-81页 |
·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传感器电路系统设计 | 第82-95页 |
·引言 | 第82页 |
·桥路设计 | 第82-87页 |
·电桥电路 | 第82-83页 |
·电桥输出 | 第83-84页 |
·电桥灵敏度 | 第84-85页 |
·电桥温度补偿原理 | 第85-86页 |
·电桥消除弯力影响原理 | 第86-87页 |
·测量系统设计 | 第87-94页 |
·测量系统总体设计 | 第87-88页 |
·计算机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 第88-89页 |
·数据采集卡的选择 | 第89-91页 |
·数据采集系统软件的设计理论研究 | 第91-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总结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