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8-13页 |
一、 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8-9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9-12页 |
(一) 国内研究状况 | 第9-11页 |
(二)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1-12页 |
三、 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二) 资料来源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流浪儿童救助的相关概念和阐述 | 第13-21页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 流浪儿童的概念界定 | 第13页 |
(二) 流浪儿童救助的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二、 流浪儿童问题的相关阐述 | 第14-15页 |
(一) 流浪儿童的现状与分布 | 第14页 |
(二) 流浪儿童流浪的原因和分类 | 第14-15页 |
三、 我国流浪儿童救助工作的发展脉络 | 第15-19页 |
(一) 传统时期的流浪儿童救助思想和措施 | 第15-16页 |
(二) 现代国家形成时期的救助事业的发展情况 | 第16-17页 |
(三) 2003 年之后的流浪儿童救助情况 | 第17-19页 |
四、 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历史背景和功能 | 第19-21页 |
(一) 救助站的历史背景和历史定位 | 第19页 |
(二) 新时期救助站的功能和服务 | 第19-21页 |
第三章 苏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中心的救助分析 | 第21-33页 |
一、 苏州市救助站和儿童救助的情况分析:管理模式和救助方法 | 第21-22页 |
二、 根据未保科统计资料和 475 份救助登记表做的定量分析 | 第22-26页 |
(一) 救助人数波动起伏,但从 2007 年以后缓慢减少 | 第22-23页 |
(二) 男孩数量远远大于女孩 | 第23-24页 |
(三) 年龄集中在 14 至 16 岁 | 第24-25页 |
(四) 文化程度偏低,多集中在小学 | 第25页 |
(五) 大多数流浪儿童来自农村,来自省外;救助方式以亲人接回为主 | 第25-26页 |
三、 根据社工科的个案资料和对流浪儿童的访谈做的定性分析 | 第26-29页 |
(一) 流浪儿童的流浪原因多元,务工不着是最大因素 | 第27-29页 |
(二) 孩子渴望自由,排斥站内封闭式的生活管理制度 | 第29页 |
四、 苏州市流浪儿童救助保护模式优缺分析 | 第29-33页 |
(一) 苏州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优势 | 第29-31页 |
(二) 苏州救助站救助模式的不足 | 第31-33页 |
第四章 对苏州市救助站的重新定位与转型的一些思考 | 第33-44页 |
一、 重新定位与转型的必要性:理念转型 | 第33-34页 |
二、 重新定位与转型的可行性:条件与机遇 | 第34-35页 |
三、 对国内流浪儿童救助保护的几大典型模式的借鉴 | 第35-38页 |
(一) 郑州模式 | 第35-36页 |
(二) 武汉市“一站三点”救助保护模式 | 第36页 |
(三) 西安模式 | 第36-37页 |
(四) 云南家馨社区儿童救助服务模式 | 第37页 |
(五) 与苏州模式的对比分析 | 第37-38页 |
四、 苏州市流浪儿童救助模式转型思路与操作策略 | 第38-44页 |
(一) 完善流浪儿童救助的微观操作策略 | 第38-40页 |
(二) 完善流浪儿童救助的宏观操作策略 | 第40-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8-49页 |
后记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