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核DSP的列车司机驾驶疲劳检测系统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课题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2-13页 |
第二章 列车司机疲劳驾驶产生机理及检测系统方案 | 第13-19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的产生机理 | 第13-15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产生的机理分析 | 第13-14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分类 | 第14-15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的检测系统方案 | 第15-18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检测系统设计目标 | 第15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检测方法选择 | 第15-16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的检测系统硬件方案 | 第16-18页 |
·本章小节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特征提取及检测 | 第19-42页 |
·基于高斯分布模型的人脸检测与定位 | 第19-27页 |
·人脸检测方法概述 | 第19-21页 |
·色彩空间的选取 | 第21-22页 |
·人脸肤色模型 | 第22-24页 |
·高斯肤色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人脸检测的步骤 | 第25-27页 |
·改进混合投影法定位人眼 | 第27-31页 |
·积分投影与方差投影 | 第27-29页 |
·混合投影函数 | 第29-30页 |
·基于人眼的改进混合投影法 | 第30页 |
·人眼定位算法步骤 | 第30-31页 |
·基于可变形模板方法的人眼特征提取 | 第31-38页 |
·人眼可变形模板 | 第32-33页 |
·基于SUSAN算子的眼角提取 | 第33-34页 |
·基于可变形模板的眼睑检测 | 第34-37页 |
·可变形模板的匹配过程 | 第37-38页 |
·基于PERCLOS的驾驶疲劳检测 | 第38-41页 |
·PERCLOS方法原理 | 第38-40页 |
·基于PERCLOS的疲劳检测 | 第40页 |
·列车司机驾驶疲劳检测及处理流程 | 第40-41页 |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基于双核DSP的驾驶疲劳检测系统实现 | 第42-62页 |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构成 | 第42-47页 |
·疲劳驾驶检测系统框架 | 第42-43页 |
·双核DSP核心处理单元 | 第43-44页 |
·视频图像采集模块 | 第44-46页 |
·三级外部数据存储器扩展 | 第46-47页 |
·疲劳检测系统资源分配 | 第47-53页 |
·多级存储空间管理与分配 | 第47-50页 |
·系统数据DMA传输 | 第50-52页 |
·非对称的双核协作模式 | 第52-53页 |
·系统软件实现与优化 | 第53-58页 |
·系统开发环境与流程管理机制 | 第53-54页 |
·驾驶疲劳检测系统软件实现 | 第54-56页 |
·系统软件优化 | 第56-58页 |
·系统实验与分析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2-64页 |
·论文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62页 |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情况和科研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