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交通运输经济论文--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中国城市交通运输经济论文

“互联网+”背景下共享单车行业的风险分析及协同治理研究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0-17页
    1.1 问题提出第10-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页
        1.1.2 研究目的第10页
        1.1.3 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1-12页
        1.2.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2.2 研究方法第12页
    1.3 文献综述第12-15页
        1.3.1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12-14页
        1.3.2 国内相关领域研究现状第14-15页
        1.3.3 文献评述第15页
    1.4 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的发展现状第15-17页
        1.4.1 发展历程第15-16页
        1.4.2 发展特点第16-17页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17-20页
    2.1 相关概念第17-18页
        2.1.1 “互联网+”第17页
        2.1.2 共享经济第17页
        2.1.3 共享单车第17-18页
    2.2 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协同治理理论第18-19页
        2.2.2 公共利益理论第19页
        2.2.3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19-20页
第3章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的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第20-25页
    3.1 我国共享单车行业治理的现状第20-21页
    3.2 我国共享单车行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第21-22页
        3.2.1 单车投放环节第21页
        3.2.2 单车使用环节第21页
        3.2.3 处理事故及投诉环节第21页
        3.2.4 政府与企业、市民沟通环节第21-22页
        3.2.5 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第22页
    3.3 我国共享单车行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第22-24页
        3.3.1 治理理念落后第22页
        3.3.2 治理主体单一第22-23页
        3.3.3 治理模式简单第23页
        3.3.4 协同治理制度存在缺陷第23-24页
        3.3.5 缺乏对行业人力资源管理环节的监管第24页
    3.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4章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共享单车行业治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第25-35页
    4.1 共享单车行业治理中存在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第25-30页
        4.1.1 评价指标的选取原则第25页
        4.1.2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5-30页
    4.2 共享单车行业治理中存在的风险评价模型第30-33页
        4.2.1 网络层次分析法第30页
        4.2.2 风险评价指标体系ANP结构图第30-31页
        4.2.3 确定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第31-33页
    4.3 共享单车行业治理中存在的风险分析第33-34页
    4.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5章 案例研究——共享单车企业“ofo”的困境第35-41页
    5.1 “ofo”发展历程和现状第35-39页
        5.1.1 ofo发展历程第35-36页
        5.1.2 ofo现状第36-39页
    5.2 “ofo”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第39-40页
        5.2.1 运营模式易复制第39页
        5.2.2 投入成本高第39页
        5.2.3 押金模式存在缺陷第39页
        5.2.4 单车质量与单车维护第39-40页
        5.2.5 人力资源管理不专业第40页
    5.3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6章 “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共享单车行业的协同治理措施第41-50页
    6.1 我国共享单车行业实现协同治理的必然性第41-42页
    6.2 培育多层次协同治理主体第42-44页
        6.2.1 单车企业第42页
        6.2.2 政府第42-43页
        6.2.3 公众第43页
        6.2.4 社会组织第43-44页
    6.3 实现治理主体利益均衡第44-46页
        6.3.1 主体间的规范性行为与利益均衡第44-45页
        6.3.2 主体内部的利益选择与均衡第45页
        6.3.3 治理手段保障利益均衡第45页
        6.3.4 治理理念的认同均衡第45-46页
    6.4 树立相关部门协同治理理念第46页
    6.5 丰富协同治理手段第46-47页
    6.6 完善协同治理制度第47-48页
        6.6.1 内部协同第47页
        6.6.2 外部协同第47-48页
    6.7 健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第48-49页
    6.8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结论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5-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青少年领悟社会支持对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影响 ——孤独感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下一篇:企业债券违约预警研究 ——以凯迪生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