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假设 | 第10-11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13页 |
第2章 文献综述 | 第13-28页 |
2.1 领悟社会支持的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2.1.1 领悟社会支持的概念 | 第13页 |
2.1.2 领悟社会支持的理论 | 第13-14页 |
2.1.3 领悟社会支持的测量 | 第14页 |
2.1.4 领悟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2.2 孤独感的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2.2.1 孤独感的概念 | 第15-16页 |
2.2.2 孤独感的理论 | 第16-17页 |
2.2.3 孤独感的测量 | 第17-18页 |
2.2.4 孤独感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2.3 消极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 第20-23页 |
2.3.1 消极应对方式的概念 | 第20-21页 |
2.3.2 消极应对方式的理论 | 第21页 |
2.3.3 消极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21-22页 |
2.3.4 消极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 第22-23页 |
2.4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文献综述 | 第23-28页 |
2.4.1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概念 | 第23-24页 |
2.4.2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理论 | 第24-25页 |
2.4.3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测量 | 第25-26页 |
2.4.4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相关研究 | 第26-28页 |
第3章 研究方法 | 第28-36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28页 |
3.2 测量工具 | 第28-34页 |
3.2.1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 第28-30页 |
3.2.2 《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量表》 | 第30-32页 |
3.2.3 《孤独量表》(UCLA) | 第32-33页 |
3.2.4 《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中的消极应对方式分量表 | 第33-34页 |
3.3 测量程序 | 第34-35页 |
3.4 数据处理 | 第35-36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36-43页 |
4.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 第36-37页 |
4.1.1 青少年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36页 |
4.1.2 领悟社会支持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36-37页 |
4.1.3 孤独感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 第37页 |
4.2 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消极应对方式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4.3 中介效应检验与链式中介模型构建 | 第38-43页 |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 第43-49页 |
5.1 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讨论 | 第43-44页 |
5.2 各变量的相关讨论 | 第44-46页 |
5.2.1 领悟社会支持和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 | 第44页 |
5.2.2 领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关系 | 第44-45页 |
5.2.3 孤独感与消极应对方式的关系 | 第45页 |
5.2.4 消极应对方式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 | 第45页 |
5.2.5 孤独感与问题性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关系 | 第45-46页 |
5.3 孤独感和消极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 第46页 |
5.4 教育实践启示 | 第46-48页 |
5.4.1 重视家庭支持的重要性 | 第46-47页 |
5.4.2 学校制定有关手机使用的规章制度 | 第47页 |
5.4.3 培养学生抵制网络诱惑的能力 | 第47-48页 |
5.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7页 |
附录 (部分) | 第57-5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8-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