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嵌入式Linux电脑绣花机系统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嵌入式系统的概述 | 第13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电脑绣花机简介 | 第14-17页 |
·国内外电脑绣花机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电脑绣花机的应用前景及实际意义 | 第16-17页 |
·论文作者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论文整体结构框架 | 第17-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电脑绣花机总体方案 | 第19-32页 |
·电脑绣花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与基本功能 | 第19-21页 |
·电脑绣花机的基本工作原理 | 第19页 |
·控制系统技术指标与设计要求 | 第19-20页 |
·绣花机设计实现的主要功能 | 第20-21页 |
·家用电脑绣花机系统硬件设计方案 | 第21-27页 |
·主控芯片的选择 | 第21-22页 |
·ARM嵌入式处理器 | 第22-23页 |
·ARM920T的基本结构和特性 | 第23-24页 |
·S3C2440A微控制器 | 第24-27页 |
·嵌入式硬件平台与选型 | 第27页 |
·嵌入式软件平台的选型 | 第27-31页 |
·嵌入式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7-28页 |
·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分类与选择 | 第28-30页 |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硬件系统组成与设计 | 第32-53页 |
·硬件系统的设计思想 | 第32页 |
·系统电路设计 | 第32-43页 |
·电源设计 | 第32-34页 |
·复位电路设计 | 第34-36页 |
·时钟电路设计 | 第36页 |
·存储扩展电路设计 | 第36-43页 |
·JTAG接口电路设计 | 第43页 |
·功能电路设计 | 第43-52页 |
·液晶、触摸屏电路设计 | 第43-47页 |
·以太网模块 | 第47-50页 |
·I~2C总线接口模块 | 第50-52页 |
·USB设备接口 | 第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嵌入式Linux系统软件的设计 | 第53-81页 |
·Bootloader | 第53-55页 |
·Bootloader的启动流程 | 第53-54页 |
·vivi的配置与编译 | 第54-55页 |
·Linux系统在ARM平台的移植 | 第55-59页 |
·定义平台和编译器 | 第56页 |
·NAND Flash设备的移植和初始化方法 | 第56-59页 |
·Linux内核配置与编译 | 第59-62页 |
·内核的配置 | 第60-61页 |
·编译内核 | 第61-62页 |
·Linux根文件系统 | 第62-65页 |
·根文件系统简介 | 第62页 |
·嵌入式根文件系统 | 第62-63页 |
·制作YAFFS文件系统映像 | 第63-65页 |
·Linux驱动程序 | 第65-80页 |
·帧缓冲驱动程序 | 第66-71页 |
·触摸屏驱动程序 | 第71-73页 |
·以太网驱动程序 | 第73-76页 |
·I~2C接口驱动程序 | 第76-80页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五章 应用软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 第81-98页 |
·软件系统模块划分 | 第81页 |
·LCD程序模块 | 第81-84页 |
·触摸屏模块 | 第84-88页 |
·断电保护模块 | 第88-92页 |
·以太网模块 | 第92-97页 |
·TCP/IP简介 | 第92-94页 |
·Linux下的Socket编程 | 第94-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六章 试验设计验证 | 第98-107页 |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 | 第98-103页 |
·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 第98-99页 |
·配置网络文件系统NFS服务 | 第99-100页 |
·设置超级终端 | 第100-101页 |
·JTAG烧写vivi | 第101-102页 |
·在目标板上安装Linux系统 | 第102-103页 |
·原理验证实验 | 第103-106页 |
·液晶、触摸屏实验 | 第103-104页 |
·I~2C接口实验 | 第104-105页 |
·以太网连接实验 | 第105-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七章 总结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2页 |
附录 | 第112-115页 |
致谢 | 第115-11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