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 ·引言 | 第10-12页 |
| ·系统研究产品趣味化设计是提升产品创新与竞争的内驱力 | 第12-14页 |
| ·当代的经济形态与设计现状分析 | 第14-19页 |
| ·知识经济与后现代文化的审美观念 | 第14-15页 |
| ·全球视野中当代设计文化的转型 | 第15-17页 |
| ·当代产品设计的主导方向 | 第17-19页 |
| ·产品趣味化设计及其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第19-20页 |
| ·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 第20-22页 |
| 第2章 产品趣味化设计的基本认识 | 第22-42页 |
| ·何谓产品趣味化设计 | 第22-28页 |
| ·“趣”、“味”作为审美判断术语的早期使用 | 第22-25页 |
| ·“趣味”审美观念的提出 | 第25-27页 |
| ·产品趣味化设计的界定 | 第27-28页 |
| ·趣味化理念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 第28-29页 |
| ·中西器物趣味化设计的表现模式 | 第29-37页 |
| ·中西审美方式的比较 | 第29-31页 |
| ·原始社会器物“教化功能”的趣味化表现模式 | 第31-32页 |
| ·西方传统器物“显在”的趣味化表现模式 | 第32-33页 |
| ·中国传统器物“隐喻”的趣味化表现模式 | 第33-35页 |
| ·现代产品凝合“理、稚、雅、奇”的趣味化表现模式 | 第35-37页 |
| ·产品趣味化设计的特征 | 第37-42页 |
| ·鲜明的主题性 | 第37页 |
| ·生动的夸张 | 第37-38页 |
| ·情境化的物品 | 第38-39页 |
| ·产品价值的持续可能性 | 第39-40页 |
| ·有趣的产品引导市场取向 | 第40-42页 |
| 第3章 产品趣味化设计兴盛的动因 | 第42-50页 |
| ·人的天性是产品趣味化设计出现的必然要求 | 第42-43页 |
| ·人的相似性——趋乐避苦与好奇心 | 第42-43页 |
| ·人的差异性——不同的审美观念 | 第43页 |
| ·产品趣味化设计意识产生的条件 | 第43-47页 |
| ·自然对审美心灵的塑造 | 第43-44页 |
| ·实用与审美意识共生是产品趣味化设计产生的因素 | 第44-45页 |
| ·生活方式与审美娱乐观念催化出有情感、个性的产品 | 第45-47页 |
| ·实用性与趣味美的平衡遵循了可持续性发展的设计观 | 第47-48页 |
| ·信息技术引起设计从僵硬的技术化向柔软的人性化转变 | 第48-49页 |
| ·传统产品趋向高新技术与文化同化的有趣产品 | 第49-50页 |
| 第4章 趣味化产品的美学价值——艺术风格与美感境界 | 第50-56页 |
| ·趣味化产品的美在意境 | 第50-51页 |
| ·趣味化产品的艺术品格在精神文化 | 第51-52页 |
| ·趣味化产品的美学特质在有趣味的艺术语言 | 第52-54页 |
| ·趣味化产品的完善在技术与理性 | 第54-56页 |
| 第5章 产品趣味化设计的方法与原理 | 第56-64页 |
| ·趣味化产品的主题与语义表达 | 第56-62页 |
| ·趣味化产品的设计内核——赋予主题和以人为本 | 第56-57页 |
| ·幽默表达 | 第57-58页 |
| ·浪漫表达 | 第58-59页 |
| ·幻想表达 | 第59-60页 |
| ·仿生表达 | 第60-61页 |
| ·环保表达 | 第61-62页 |
| ·趣味化产品的色彩主调 | 第62页 |
| ·运用材质特征创造品种丰富的趣味化产品 | 第62-64页 |
| 第6章 当代审美文化影响下的产品趣味化设计趋势 | 第64-70页 |
| ·多元、多样的当代审美文化 | 第64-66页 |
| ·多元与多样的区别 | 第64页 |
| ·审美文化的多元、多样 | 第64-65页 |
| ·当代审美文化中的产品趣味化设计 | 第65-66页 |
| ·重新激活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 第66-67页 |
| ·中国产品趣味化设计的发展态势 | 第67-70页 |
| ·趣味化+功能:艺术化生存的方式 | 第67-68页 |
| ·趣味化+文化:对技术的审美超越 | 第68-70页 |
| 结论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