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前言 | 第10-14页 |
| ·问题的选择 | 第10-11页 |
| ·刻板印象 | 第10-11页 |
| ·内隐刻板印象 | 第11页 |
| ·选题角度 | 第11-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 ·理论意义 | 第13页 |
| ·实践意义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 ·关于刻板印象形成的理论 | 第15-16页 |
| ·社会认同理论 | 第15页 |
| ·社会认知理论 | 第15-16页 |
| ·社会环境影响理论 | 第16页 |
| ·刻板印象的研究方法与范式 | 第16-19页 |
| ·刻板印象的直接测量 | 第16-17页 |
| ·间接测量 | 第17-19页 |
| ·内隐刻板研究的种类 | 第19-21页 |
| ·内隐种族刻板印象 | 第19页 |
|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 | 第19-20页 |
| ·内隐容貌刻板印象 | 第20页 |
| ·内隐体形刻板印象 | 第20页 |
| ·内隐地域刻板印象 | 第20-21页 |
| ·内隐职业刻板印象 | 第21页 |
| ·职业刻板印象形成理论 | 第21-22页 |
| ·社会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 ·职业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职业抱负发展理论 | 第22页 |
| ·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简介 | 第22-24页 |
| 3 研究一 大学生外显职业刻板印象研究 | 第24-31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预备研究 | 第24-25页 |
| ·正式研究 | 第25-26页 |
| ·被试 | 第25-26页 |
| ·研究材料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9页 |
| ·讨论 | 第29-30页 |
| ·结论 | 第30-31页 |
| 4 研究二 大学生内隐职业刻板印象研究 | 第31-39页 |
| ·引言 | 第31-32页 |
| ·实验方法 | 第32-34页 |
| ·实验设计 | 第32页 |
| ·被试 | 第32页 |
| ·实验材料 | 第32-34页 |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讨论 | 第36-38页 |
| ·结论 | 第38-39页 |
| 5 研究三 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可改变性研究 | 第39-46页 |
| ·引言 | 第39-40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1页 |
| ·实验设计 | 第40页 |
| ·被试 | 第40页 |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结论 | 第45-46页 |
| 6 总体讨论 | 第46-51页 |
| ·基于反应时范式的IAT测量方式探讨 | 第46-47页 |
| ·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探讨 | 第47-48页 |
| ·理性行为理论 | 第47页 |
| ·纯粹接触效应 | 第47-48页 |
| ·关于职业刻板印象研究所得到的启示 | 第48-49页 |
| ·关于外显、内隐职业刻板印象客观存在的启示 | 第48-49页 |
| ·关于用评价性条件反射技术对内隐职业刻板印象进行干预的启示 | 第49页 |
| ·实验的创新与不足 | 第49-51页 |
| ·实验的创新 | 第49页 |
| ·实验研究的不足 | 第49-51页 |
| 7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 附录A(预测)职业调查问卷 | 第58-59页 |
| 附录B 外显职业刻板印象问卷 | 第59-61页 |
| 附录C IAT实验程序的概念词、属性词及指导语 | 第61-63页 |
| 附录D 评价性条件反射(EC)指导语 | 第63-6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成果 | 第65-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