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对象选取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 第12-16页 |
| ·规划理论层面 | 第12-14页 |
| ·交通技术层面 | 第14-15页 |
| ·研究总结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城市路网关键控制指标分析 | 第19-33页 |
| ·城市路网规划的相关概念 | 第19-23页 |
| ·道路等级划分 | 第19-20页 |
| ·道路功能划分 | 第20-21页 |
| ·支路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 ·路网关键控制指标及其解析 | 第23-31页 |
| ·控制指标的概念界定 | 第23-27页 |
| ·控制指标的解析 | 第27-29页 |
| ·新控制指标的引入 | 第29-31页 |
| ·路网控制指标的统计 | 第31-32页 |
| ·确定统一的统计口径 | 第31-32页 |
| ·采用相同的统计方法 | 第32页 |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 第三章 城市类网格路网模式的量化分析 | 第33-62页 |
| ·类网格路网模式的分类 | 第33-36页 |
| ·路网模式分类标准 | 第33-35页 |
| ·路网模式案例选取 | 第35-36页 |
| ·路网模式案例的量化分析 | 第36-52页 |
| ·双向—密干—密支路网模式 | 第36-38页 |
| ·双向—密干—疏支路网模式 | 第38-41页 |
| ·双向—疏干—密支路网模式 | 第41-45页 |
| ·双向—疏干—疏支路网模式 | 第45-49页 |
| ·单向(单双向)路网模式 | 第49-52页 |
| ·统计指标的组合讨论 | 第52-61页 |
| ·路网模式的组合讨论 | 第52页 |
| ·国内外城市路网的组合讨论 | 第52-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城市类网格典型路网模式规划理念及其量化分析 | 第62-81页 |
| ·城市典型路网模式规划理念 | 第62-74页 |
| ·面向机动化的典型路网规划理念 | 第62-68页 |
| ·我国城市典型路网规划理念 | 第68-71页 |
| ·规划理念的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 ·不同交通方式的路网模式分析 | 第74-80页 |
| ·交通方式的运输效率 | 第74-76页 |
| ·不同交通方式的适宜路网模式 | 第76-77页 |
| ·我国交通方式与路网模式分析 | 第77-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五章 城市类网格路网模式的优化与仿真 | 第81-106页 |
| ·路网优化的方法 | 第81-96页 |
| ·机动交通方式为主的路网优化 | 第81-85页 |
| ·混合交通方式的路网优化 | 第85-88页 |
| ·城市路网优化实例 | 第88-96页 |
| ·路网优化的仿真模型 | 第96-105页 |
| ·分析模型构建 | 第96-97页 |
| ·路网特性比较 | 第97-99页 |
| ·交通特性分析 | 第99-10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5-106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6-109页 |
|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106-108页 |
| ·路网指标量化 | 第106-107页 |
| ·路网模式与交通方式 | 第107页 |
| ·路网的优化仿真 | 第107-108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08-109页 |
| ·研究不足 | 第108页 |
| ·研究展望 | 第108-10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9-113页 |
| 附录1:城市案例卫星图片 | 第113-114页 |
| 附录2:城市案例宏观模型 | 第114-117页 |
| 附录3:城市案例模型数据汇总 | 第117-120页 |
| 附录4:图片来源 | 第120-124页 |
| 附录5:表格来源 | 第124-126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6-127页 |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