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0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综述 | 第8页 |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8-9页 |
·文章结构安排 | 第9-10页 |
2 行政诉讼模式概论 | 第10-19页 |
·行政诉讼模式的含义 | 第10-11页 |
·诉讼模式的含义 | 第10页 |
·关于行政诉讼模式含义的不同观点及评析 | 第10-11页 |
·行政诉讼模式的类型 | 第11-16页 |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 | 第12-13页 |
·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 第13-14页 |
·两种诉讼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4-16页 |
·行政诉讼(司法审查)模式的域外考察 | 第16-19页 |
·英美法系的司法审查模式 | 第17页 |
·大陆法系的行政诉讼模式 | 第17-19页 |
3 我国行政诉讼模式的现状及评价 | 第19-24页 |
·我国行政诉讼模式的现状——绝对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 第19-21页 |
·法院对诉讼的进行起主导作用 | 第19-20页 |
·法院享有广泛的证据调查权 | 第20页 |
·法院严格限制当事人的处分权 | 第20-21页 |
·法院审理范围和判决的内容不拘泥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 第21页 |
·法院在案件的执行中不受当事人请求的约束 | 第21页 |
·对中国行政诉讼模式现状的评价 | 第21-24页 |
·法官职权过于强化 | 第22页 |
·庭审功能较为虚化 | 第22页 |
·程序虚无相当严重 | 第22-23页 |
·审判效率颇为低下 | 第23-24页 |
4 我国行政诉讼模式的选择和制度设计 | 第24-40页 |
·影响行政诉讼模式选择的因素 | 第24-29页 |
·经济环境 | 第24-25页 |
·法律文化 | 第25-26页 |
·行政诉讼价值 | 第26-27页 |
·行政诉讼目的 | 第27-29页 |
·我国行政诉讼模式对当事人主义和绝对职权主义的排除 | 第29-32页 |
·当事人主义的排除 | 第29-31页 |
·绝对职权主义的排除 | 第31-32页 |
·我国行政诉讼模式的理想选择—相对职权主义模式 | 第32-34页 |
·相对职权主义模式的涵义 | 第32页 |
·相对职权主义模式的确立依据 | 第32-34页 |
·相对职权主义行政诉讼模式的制度设计 | 第34-40页 |
·审判程序的改革 | 第35-36页 |
·审查方式的更新 | 第36-37页 |
·证据规则的完善 | 第37-38页 |
·法官释明权的适时运用 | 第38页 |
·调解制度的设立 | 第38-40页 |
5 结语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