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0页 |
第一章 行政救助概述 | 第10-20页 |
第一节 行政救助的概念 | 第10-17页 |
一、行政救助的涵义 | 第10-13页 |
二、行政救助的主体、对象与特点 | 第13-17页 |
第二节 行政救助的内容及其功能 | 第17-20页 |
一、行政救助的内容 | 第17-18页 |
二、行政救助的功能 | 第18-20页 |
第二章 行政救助的理论基础 | 第20-31页 |
第一节 服务行政理论 | 第20-23页 |
一、服务行政理论的发展 | 第20-22页 |
二、服务行政理论的影响 | 第22-23页 |
第二节 生存权理论 | 第23-27页 |
一、生存权的概念和特征 | 第23-24页 |
二、生存权理论的历史发展 | 第24-26页 |
三、生存权理论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 第27-31页 |
一、正义理论的阐释 | 第27页 |
二、社会公平理论的阐释 | 第27-28页 |
三、行政救助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途径 | 第28-29页 |
四、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影响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外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与经验借鉴 | 第31-40页 |
第一节 英、美、德等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31-36页 |
一、英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31-33页 |
二、美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33-35页 |
三、德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及特点 | 第35-36页 |
第二节 英、美、德等国行政救助制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36-40页 |
第四章 我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完善 | 第40-63页 |
第一节 我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40-44页 |
一、中国古代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40-41页 |
二、中华民国时期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41-42页 |
三、新中国行政救助制度的发展概况 | 第42-44页 |
第二节 我国行政救助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4-48页 |
一、我国行政救助制度的现状 | 第44-46页 |
二、我国行政救助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46-48页 |
第三节 完善我国行政救助制度的构想 | 第48-63页 |
一、优化行政救助经费的投入机制 | 第48-50页 |
二、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行政救助体系 | 第50-52页 |
三、完善行政救助的监督机制 | 第52-56页 |
四、制定《行政救助法》 | 第56-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