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脱硫与固硫论文

生物质再燃过程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8页
第1章 绪 论第18-34页
   ·研究背景第18-21页
     ·氮氧化物的危害第19页
     ·我国的NO_x 污染物排放现状及治理对策第19-21页
   ·燃煤NO_x 形成与控制技术第21-23页
     ·燃煤的NO_x 形成原理第21-22页
     ·NO_x 控制技术第22-23页
   ·再燃技术原理及再燃燃料的选择第23-27页
     ·再燃技术原理第23-24页
     ·再燃反应机理第24-26页
     ·再燃燃料的选择第26-27页
   ·生物质能概述第27-28页
   ·生物质再燃研究现状第28-31页
     ·生物质气化气再燃第28-29页
     ·生物质再燃第29-31页
   ·生物质再燃的优势第31-32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2章 一维恒温沉降炉试验系统第34-47页
   ·一维恒温沉降炉试验系统概况第34-35页
   ·一维恒温沉降炉试验系统设计第35-44页
     ·一维恒温沉降炉本体第35-36页
     ·配气系统第36-38页
     ·给料系统第38-39页
     ·烟气及颗粒取样系统第39-40页
     ·分析仪器的介绍第40-43页
     ·温度测量及控制系统第43-44页
     ·排烟系统第44页
   ·一维恒温沉降炉系统的调试第44-46页
     ·气体控制柜及质量流量计的调试第44页
     ·系统气密性调试第44-45页
     ·实验炉再燃段温度场的研究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3章 生物质快速热解实验研究第47-74页
   ·快速热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47-48页
   ·生物质快速热解试验第48-50页
     ·装置及方法第48-50页
     ·试验物料第50页
     ·试验工况安排第50页
   ·升温速率的确定方法第50-56页
     ·恒温沉降炉的传热分析第51-54页
     ·恒温沉降炉内颗粒升温速率的计算方法第54-56页
     ·升温速率计算结果第56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56-58页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58-69页
     ·燃料种类及热解温度对热解气、固两相产物分配的影响第58-60页
     ·燃料种类及热解温度对热解气相产物产量的影响第60-62页
     ·颗粒粒径对快速热解的影响第62-63页
     ·热解停留时间对气、固相产率及气相组分产量的影响第63-66页
     ·快速热解过程中其他组分的析出规律第66-68页
     ·热解过程中C、N、H 元素析出规律第68-69页
   ·热解动力学参数计算第69-73页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69-70页
     ·生物质快速热解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70-71页
     ·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计算生物质热解动力学参数第71-73页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生物质、煤粉快速热解焦炭孔隙结构研究第74-94页
   ·焦炭孔隙结构的分析方法第74-76页
   ·焦炭试样制备及分析方法第76-77页
     ·焦炭试样制备第76-77页
     ·焦炭低温氮吸附法等温线测定及分析方法第77页
   ·结果与讨论第77-89页
     ·吸附等温曲线形态分析第77-80页
     ·物料种类和热解温度对焦炭比表面积及孔容积的影响第80-81页
     ·孔径分布和比表面积的分布第81-84页
     ·焦炭表面结构的分形分析第84-86页
     ·焦炭表面SEM 扫描电镜及EDAX 能谱分析第86-89页
   ·生物质焦炭再燃异相还原NO 的动力学分析第89-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第5章 生物质再燃过程的试验研究第94-120页
   ·实验系统和装置第94-97页
     ·试验装置及方法第94-96页
     ·试验物料第96-97页
   ·实验结果和分析第97-118页
     ·再燃燃料种类对再燃效果的影响的分析第97-100页
     ·生物质燃料的粒度对再燃效果的影响的分析第100-102页
     ·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对再燃效果的影响的分析第102-104页
     ·再燃过程O_2、CO、C_xH_y、的变化规律第104-107页
     ·再燃区停留时间对脱硝率影响第107-109页
     ·再燃比例对脱硝率的影响第109-110页
     ·再燃燃料燃尽特性的研究第110-112页
     ·再燃过程气氛中HCN、NH3 的研究第112-115页
     ·再燃条件下燃料C、N、H 消耗规律第115-117页
     ·再燃区温度对还原效率的影响第117-118页
   ·本章小结第118-120页
第6章 生物质再燃数值模拟第120-148页
   ·物理模型第120-121页
   ·气固相的控制方程第121-126页
     ·气相湍流模型第121-123页
     ·气固两相流动模型第123-124页
     ·辐射换热模型第124-125页
     ·反应模型第125页
     ·计算方法第125-126页
   ·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26-132页
     ·基本假设第126页
     ·燃烧模型的建立第126-129页
     ·NO 转化模型的建立第129-132页
   ·网格的划分第132-133页
   ·稻壳再燃还原NO 数值模拟研究第133-142页
     ·初始条件第133-134页
     ·模型的验证第134-136页
     ·再燃区过量空气系数变化对燃烧场的影响第136-139页
     ·再燃燃料量的变化对燃烧场的影响第139-141页
     ·气固两相还原NO第141-142页
   ·生物质秸秆再燃与稻壳再燃特性的对比研究第142-146页
     ·秸秆燃烧模型的建立第143页
     ·秸秆再燃计算的初始条件第143页
     ·秸秆和稻壳再燃还原特性的对比第143-146页
   ·本章小结第146-148页
结论第148-151页
研究工作的未来展望第151-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2页
附录第162-16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7-169页
致谢第169-170页
个人简历第170页

论文共1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芬顿法和类芬顿法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下一篇:氧化还原介体对光合细菌偶氮染料脱色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