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

德国鲁尔工业区衰退与转型研究

内容提要第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第9-12页
 二、研究现状综述第12-18页
 三、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18-20页
 四、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第20-21页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第21-23页
第二章 老工业区衰退和转型的有关理论第23-54页
 第一节 区域问题和问题区域第23-28页
  一、区域问题第23-24页
  二、问题区域第24-28页
 第二节 老工业区衰退的理论解释第28-44页
  一、生命周期理论第28-34页
  二、循环累积因果理论第34-37页
  三、路径依赖理论第37-44页
 第三节 老工业区转型的理论基础第44-54页
  一、产业结构调整理论第44-48页
  二、区域创新理论第48-54页
第三章 鲁尔工业区的形成与发展第54-76页
 第一节 鲁尔工业区的概况第54-61页
  一、行政区划第54-55页
  二、资源条件第55-56页
  三、地质条件第56-57页
  四、交通条件第57-59页
  五、历史发展过程第59-61页
 第二节 鲁尔工业区的形成第61-69页
  一、货币与市场的统一第61-62页
  二、战争的因素第62-63页
  三、工业革命的影响第63-65页
  四、企业的发展第65-66页
  五、政策和市场推动第66-68页
  六、劳动力的供给第68-69页
 第三节 鲁尔工业区的发展第69-76页
  一、煤炭工业第70-72页
  二、钢铁工业第72-74页
  三、其他工业第74-76页
第四章 鲁尔工业区的衰落及其原因第76-90页
 第一节 衰落的概况第76-78页
 第二节 衰落的基本表现第78-83页
  一、经济衰退第78-79页
  二、人口减少第79-80页
  三、环境破坏第80-82页
  四、失业率增加第82-83页
 第三节 衰落的原因第83-90页
  二、市场方面原因第86-87页
  三、资源方面原因第87-88页
  四、制度及企业文化方面原因第88-90页
第五章 鲁尔工业区转型分析第90-134页
 第一节 转型的目标第90-99页
  一、目标的设定第90-94页
  二、设定的目标和实际经济运行的矛盾第94-97页
  三、目标的调整和修改第97-99页
 第二节 转型的政策第99-116页
  一、以改造传统产业为主线,实现“再工业化”第99-106页
  二、以传统工业为基础,发展新兴产业第106-110页
  三、发展优势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多样化第110-116页
 第三节 转型的经济结构特征分析第116-122页
  一、改造传统产业时期第116-118页
  二、发展新兴产业时期第118-120页
  三、产业结构多样化时期第120-122页
 第四节 转型的效果第122-130页
  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趋于合理第122-124页
  二、技术创新机制得以完善第124-126页
  三、整治和保护生态环境成效显著第126-128页
  四、创意文化与工业旅游迅猛发展第128-129页
  五、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第129-130页
 第五节 仍然存在的问题第130-134页
  一、失业问题第131页
  二、经济增长速度问题第131-132页
  三、大企业的问题第132-133页
  四、区域竞争力问题第133-134页
第六章 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借鉴和启示第134-164页
 第一节 我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基本情况第134-152页
  一、形成过程第134-142页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42-152页
 第二节 鲁尔工业区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共性和差异性分析第152-156页
  一、共性分析第153-154页
  二、差异性分析第154-156页
 第三节 鲁尔工业区转型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启示第156-164页
  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总体战略第156-158页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措施第158-160页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具体实施建议第160-164页
结论第164-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7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78-179页
致谢第179-180页
论文摘要第180-183页
Abstract第183-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
下一篇:农业机械化系统灰色分析及中国式可持续农机教育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