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研究
提要 | 第1-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页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交叉口信号设置原则 | 第18-26页 |
·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流程 | 第18-20页 |
·现有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流程 | 第18-20页 |
·新建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流程 | 第20页 |
·交叉口信号设置依据分类 | 第20-23页 |
·道路等级依据 | 第21页 |
·交通效率依据 | 第21-22页 |
·交通安全依据 | 第22-23页 |
·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 | 第23-24页 |
·信号设置基本依据内涵 | 第23页 |
·信号设置基本依据流量形式 | 第23-24页 |
·信号设置基本依据研究方法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主支路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 | 第26-40页 |
·主支路交叉口车流运行特性 | 第26页 |
·主支路条件下车辆运行延误 | 第26-30页 |
·两股车流相互作用时支路通行能力 | 第27页 |
·主路为多股车流时支路通行能力 | 第27-29页 |
·主支路交叉口车均延误 | 第29-30页 |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辆延误 | 第30-34页 |
·单点控制交叉口信号配时理论 | 第30-31页 |
·最短信号周期 | 第30-31页 |
·最佳信号周期 | 第31页 |
·阿克塞立克信号周期 | 第31页 |
·实用信号周期 | 第31页 |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均延误 | 第31-34页 |
·精确模型 | 第32页 |
·近似模型 | 第32-34页 |
·主支路交叉口信号设置临界流量 | 第34-36页 |
·主支路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影响因素 | 第36-39页 |
·临界间隙 | 第37页 |
·跟随时间 | 第37-38页 |
·饱和流率 | 第38页 |
·信号损失时间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等权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 | 第40-58页 |
·等权交叉口车辆运行延误 | 第40-44页 |
·等权交叉口车流运行特性 | 第40-41页 |
·车队法中周期时长模型 | 第41-44页 |
·车队饱和流部分的长度及通行时间 | 第41-42页 |
·车队随机流部分长度及通行时间 | 第42-43页 |
·车队法周期时长 | 第43-44页 |
·等权交叉口车均延误 | 第44页 |
·信号控制交叉口车均延误 | 第44-45页 |
·等权交叉口信号设置临界流量 | 第45-48页 |
·第一种交叉方式信号设置临界流量 | 第45-46页 |
·第二、三种交叉方式信号设置临界流量 | 第46-48页 |
·等权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影响因素 | 第48-51页 |
·临界间隙 | 第48页 |
·饱和流率 | 第48页 |
·信号损失时间 | 第48-50页 |
·饱和释放损失时间 | 第50页 |
·车流不对称系数 | 第50-51页 |
·等权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验证 | 第51-57页 |
·数据采集 | 第51-55页 |
·最小车头时距 | 第52-54页 |
·临界间隙 | 第54-55页 |
·车均延误 | 第55页 |
·等权交叉口车均延误模型验证 | 第55-57页 |
·等权交叉口信号设置基本依据分析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论文主要研究成果 | 第58页 |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摘要 | 第64-66页 |
Abstract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