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绪论 | 第11-21页 |
第一节 严歌苓研究现状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 第12-18页 |
一、批评的沉寂:移民前严歌苓小说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二、多维的观照视角:移民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 | 第14-17页 |
三、研究的薄弱之处与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述要 | 第18-21页 |
第一章 跨语际的表述模式:严歌苓小说中的文化主题 | 第21-40页 |
第一节 文化选择与身份认同 | 第21-31页 |
一、“我是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与主体的迷失 | 第21-22页 |
二、身份的建构:文化的认同与疏离 | 第22-25页 |
三、自觉的历史意识:历史叙述的多种可能性 | 第25-31页 |
第二节 《扶桑》: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欲望书写 | 第31-40页 |
一、民族的文化寓言:“扶桑”原型的审美转换 | 第31-33页 |
二、爱欲与文明的冲突:殖民文化关系的象征性书写 | 第33-40页 |
第二章 畸恋下的欲望话语:严歌苓小说中的情感叙事 | 第40-52页 |
第一节 同性错爱:情感价值归属的自我认同 | 第40-43页 |
第二节 乱伦母题:俄狄浦斯情结的呈现与模式转换 | 第43-47页 |
第三节 恋童与性变态:另类题材的诗性超越 | 第47-52页 |
第三章 性别视阈下的主体建构: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 第52-67页 |
第一节 红色少女的成长与嬗变 | 第52-53页 |
第二节 弱势女性关怀及其生存图景 | 第53-55页 |
第三节 跨文化语境中的跨国婚姻 | 第55-58页 |
第四节 母亲形象的重塑与独特性 | 第58-61页 |
第五节 女性与战争——体验与审视 | 第61-63页 |
第六节 人性世界的复杂与探幽 | 第63-67页 |
第四章 俗世中的苍凉挽歌: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学诉求 | 第67-82页 |
第一节 悲凉:孤独的生命体验和写作表达 | 第67-71页 |
一、遗世的美丽:女性形象的基本生存状态和性别宿命 | 第67-69页 |
二、牺牲与执着:底层移民现实重压下的悲剧人生 | 第69-71页 |
第二节 多元的探索:知识分子叙事立场的复活 | 第71-76页 |
一、复合叙事:叙事形式的探索与实验 | 第71-73页 |
二、双重视角:叙事角度的巧妙置换 | 第73-74页 |
三、预示叙述:叙事时空的扩展与虚拟建构 | 第74-76页 |
第三节 丰富的意象:虚实相生的完美结合 | 第76-82页 |
一、文化意象:“有意味”的隐喻与审美表达 | 第76-78页 |
二、色彩意象:视觉的冲击及其美学表征 | 第78-79页 |
三、身体意象:集“自然”身体和“社会”身体与一身的二重概念 | 第79-82页 |
第五章 影象符号下文学场的断裂与重建:严歌苓的小说与电影改编 | 第82-92页 |
第一节 《天浴》:别样的文革叙事立场 | 第82-87页 |
一、话语系统的转换:政治编码与爱情主题的强化 | 第83页 |
二、情节设置的改动:人性思考与商业运作 | 第83-86页 |
三、独特的影像语言:镜头的设置与日常伦理秩序的凸显 | 第86-87页 |
第二节 《少女小渔》:不同版本的话语衍变 | 第87-92页 |
一、主题的转换:从女性的颂歌到成长诉说 | 第87-89页 |
二、人物形象的改变:娱乐选择与消费迎合 | 第89-90页 |
三、移民生活的凸显:场景营造及细节强化 | 第90-92页 |
结语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7页 |
附录 | 第97-123页 |
后记 | 第123-124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