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第一节 本选题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二、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第二节 本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3-16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二、本选题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本选题的创新之处和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一、本选题的创新之处 | 第16页 |
二、本选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第二章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来源及发展 | 第18-27页 |
第一节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 第18-22页 |
一、早期的泰语名量词 | 第18-20页 |
二、早期的汉语名量词 | 第20-21页 |
三、早期的汉、泰语名量词比较 | 第21-22页 |
四、汉、泰语名量词的发展 | 第22页 |
第二节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来源 | 第22-27页 |
一、汉、泰语的名量词来源于名词 | 第23页 |
二、汉、泰语的名量词来源于动词 | 第23页 |
三、汉、泰语的名量词来源于数词 | 第23-24页 |
四、汉语的名量词来源于形容词 | 第24页 |
五、泰语的名量词来源于代词 | 第24页 |
六、汉、泰语中的临时名量词 | 第24-27页 |
第三章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类型比较 | 第27-36页 |
第一节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分类 | 第27-29页 |
一、汉、泰语量词的分类 | 第27-28页 |
二、汉语、泰语名量词的分类 | 第28-29页 |
第二节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次类比较 | 第29-36页 |
一、汉、泰语名量词类别的共同点 | 第29-31页 |
二、汉、泰语名量词类别的不同之处 | 第31-36页 |
第四章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语法特征比较 | 第36-45页 |
第一节 名量词词法特征比较 | 第36-38页 |
一、构形法 | 第36-38页 |
二、构词法 | 第38页 |
第二节 名量词组合能力及语序比较 | 第38-43页 |
一、汉、泰语名量词常同数词结合,一起限制名词 | 第39-40页 |
二、二者都常同指示代词和一些疑问代词组合,共同修饰名词 | 第40-41页 |
三、与部分形容词的组合 | 第41-43页 |
第三节 名量词的句法功能比较 | 第43-45页 |
一、可以跟数词或跟数词和形容词连用 | 第43页 |
二、汉、泰语数量词皆可以作主、宾、谓等成分 | 第43-44页 |
三、汉、泰语的数量结构都可以作准宾语 | 第44页 |
四、泰语数量词还可作表语 | 第44-45页 |
第五章 汉语和泰语名量词色彩意义的探究 | 第45-53页 |
第一节 探究汉语和泰语名量词的理据性 | 第45-48页 |
一、汉、泰语名量词的形体特征 | 第45页 |
二、汉、泰语名量词的形象色彩 | 第45-48页 |
第二节 名量词的情态和格调色彩比较 | 第48-53页 |
一、情态色彩 | 第48-50页 |
二、格调色彩 | 第50-53页 |
第六章 对泰汉语名量词教学 | 第53-69页 |
第一节 对泰汉语名量词教学方法探究 | 第53-66页 |
一、汉语名量词语序方面的教学 | 第53-54页 |
二、不同类别的汉语名量词教学 | 第54-64页 |
三、汉语名量词的语义及语用文化教学 | 第64-66页 |
第二节 汉语名量词“把”的个例教学 | 第66-69页 |
一、对汉语名量词“把”的感性认识 | 第66页 |
二、名量词“把”的理据比较及教学 | 第66-69页 |
结语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附录 | 第72-76页 |
后记 | 第76-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