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交往空间的秩序重构--乡村聚落空间对城市住区交往空间的借鉴与探讨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2页
   ·课题的缘起第8页
   ·课题概况第8-10页
     ·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第8-9页
     ·交往空间的现状第9-10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页
     ·论文研究的局限第10页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框架第10-12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0-11页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11-12页
第一章 交往空间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第12-29页
   ·交往概述第12-15页
     ·交往第12-14页
     ·交往的作用及意义第14-15页
   ·交往的本质要素分析第15-24页
     ·人的交往心理第15-20页
     ·人在环境中的交往行为第20-22页
     ·影响人交往心理和交往行为的因素第22-24页
   ·交往空间与行为场所第24-27页
     ·交往空间第24-25页
     ·场所与行为场所第25-26页
     ·空间、行为、行为场所的关系第26-27页
   ·乡村聚落与现代居住区的交往空间关系分析第27-28页
     ·相关概念第27页
     ·乡村聚落与城市居住区交往空间的异同分析第27-28页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二章 乡村聚落积极交往空间秩序分析第29-42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的构成类型第29-34页
     ·公共开放空间第29-30页
     ·半公共空间第30-31页
     ·半私密性空间第31-32页
     ·私密性空间第32-33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活动调查分析第33-34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形态形成的影响因素第34-37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形态构成的自然因素第34-36页
     ·构成乡村聚落的交往空间形态的社会精神文化因素第36-37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积极性因素分析第37-41页
     ·公共活动是实现交往的重要条件第37-38页
     ·居民近似的交往心理需求第38页
     ·居民交往活动的连锁反应第38-41页
     ·交往行为受物质环境影响的程度较弱第41页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三章 现代城市居住区消极交往空间秩序分析第42-54页
   ·城市居住区的交往空间的构成类型第42-50页
     ·公共开放空间第42-43页
     ·半公共开放空间第43-47页
     ·半私密性空间第47-48页
     ·私密性空间第48-49页
     ·城市居住区居民交往空间活动调查第49-50页
   ·城市居住区交往空间形态的影响因素第50-52页
     ·功能主义的影响第50页
     ·构成城市居住区交往空间形态的社会因素第50-51页
     ·构成城市居住区交往空间的精神文化因素第51-52页
   ·城市居住区交往空间的消极因素分析第52-53页
     ·缺乏主动交往的动机第52页
     ·异质性邻里构成形成距离较远的心理空间第52-53页
     ·缺少必要性活动发生第53页
     ·交往行为受物质环境影响程度大第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第四章 交往空间秩序重构的设计探讨第54-66页
   ·乡村聚落交往空间积极因素的借鉴第54-57页
     ·完善的人性化交往关系第54页
     ·同质化的积极作用第54-55页
     ·交往空间的复合功能及适宜的尺度第55页
     ·符合交往心理需求的空间序列关系第55-56页
     ·均衡的人口与交往空间比例第56-57页
   ·城市居住区交往空间秩序重构的设计探析第57-65页
     ·交往空间的舒适性原则第57-61页
     ·交往空间的安全性原则第61-62页
     ·交往空间的便捷性、直达性原则第62-65页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结语第66-67页
致谢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空间句法的荣巷古镇街区空间特征分析
下一篇:城市广场的地域特色与可识别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