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2-16页 |
·燃料乙醇的生产原料 | 第12页 |
·浓醪发酵 | 第12-13页 |
·浓醪发酵酒精用菌种的选育方法 | 第13-16页 |
·传统育种技术 | 第13-14页 |
·现代育种技术 | 第14-16页 |
·燃料乙醇生产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16页 |
2 试验目的、意义 | 第16-17页 |
·开发新型可再生能源意义重大 | 第16页 |
·以马铃薯为原料生产燃料乙醇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 第16-17页 |
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优良酵母菌株的筛选 | 第18-36页 |
0 前言 | 第18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试验材料 | 第18-21页 |
·酵母菌种 | 第18-19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培养基与生物试剂 | 第19-20页 |
·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3页 |
·酵母菌的筛选流程图 | 第21-22页 |
·菌株的生理特性研究 | 第22-23页 |
·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菌体形态观察 | 第23页 |
·OD值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酵母菌活菌数测定方法 | 第23页 |
·还原糖、总糖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残还原糖、残总糖的测定方法 | 第23页 |
·相对产酒精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23-24页 |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淀粉出酒率的计算方法 | 第2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4-35页 |
·酵母菌的筛选 | 第24-31页 |
·酵母菌的一级筛选 | 第24-26页 |
·酵母菌的二级筛选 | 第26-28页 |
·酵母菌的三级筛选 | 第28-31页 |
·酵母菌的四级筛选 | 第31页 |
·酵母菌株的形态学生理特性研究 | 第31-35页 |
·菌株的形态观察 | 第31-32页 |
·最适生长温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酵母菌耐受糖浓度的测定 | 第33页 |
·酵母菌耐渗透压的测定 | 第33-34页 |
·酵母菌耐受pH值的测定 | 第34-35页 |
·酵母菌发酵能力的测定 | 第3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酵母菌的诱变育种 | 第36-57页 |
0 前言 | 第36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44页 |
·试验材料 | 第36-39页 |
·酵母菌种 | 第36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36-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缓冲溶液 | 第38页 |
·仪器设备 | 第38-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4页 |
·菌种诱变选育流程图 | 第39页 |
·原生质体制备 | 第39-41页 |
·紫外线诱变 | 第41-42页 |
·化学诱变 | 第42-43页 |
·紫外线诱变和化学诱变剂复合诱变 | 第43-44页 |
·测定方法 | 第44页 |
·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的测定 | 第44页 |
·CO_2失重量的测定 | 第44页 |
·OD值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残还原糖、残总糖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 第4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4-55页 |
·原生质体制备试验结果 | 第44-53页 |
·南阳酵母2.1364生长曲线的绘制 | 第44-45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率的影响结果 | 第45-46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结果 | 第46-47页 |
·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结果 | 第47-48页 |
·酶解时间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结果 | 第48-49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影响结果 | 第49页 |
·酵母菌酶解破壁与再生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49-52页 |
·酵母菌最佳酶解破壁与再生条件的验证试验结果 | 第52-53页 |
·紫外线诱变试验结果 | 第53页 |
·紫外照射时间对紫外诱变的影响结果 | 第53页 |
·TTC平板筛选试验结果 | 第53页 |
·化学诱变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化学诱变试验结果 | 第53-54页 |
·TTC平板筛选试验结果 | 第54页 |
·紫外线诱变和化学诱变剂复合诱变试验结果 | 第54页 |
·紫外线诱变和化学诱变剂复合诱变试验结果 | 第54页 |
·TTC平板筛选试验结果 | 第54页 |
·优良突变菌株的发酵筛选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发酵初筛试验结果 | 第54-55页 |
·发酵复筛试验结果 | 第55页 |
3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马铃薯浓醪发酵酒精工艺条件研究 | 第57-71页 |
0 前言 | 第5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试验材料 | 第57-58页 |
·酵母菌种与原料 | 第57页 |
·药品与试剂 | 第57页 |
·培养基 | 第57-58页 |
·仪器设备 | 第58页 |
·试验方法 | 第58-61页 |
·马铃薯浓醪发酵酒精工艺流程 | 第58页 |
·马铃薯粉液化条件的优化方法 | 第58-60页 |
·浓醪发酵酒精工艺条件的优化方法 | 第60-61页 |
·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粘度的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耐高温α-淀粉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62页 |
·糖化酶活力的测定方法 | 第62页 |
·酒精度的测定方法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马铃薯粉液化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62-66页 |
·耐高温α-淀粉酶添加量对马铃薯液化醪粘度的影响结果 | 第62页 |
·液化时间对马铃薯液化醪粘度的影响结果 | 第62-63页 |
·液化温度对马铃薯液化醪粘度的影响结果 | 第63-64页 |
·pH值对马铃薯液化醪粘度的影响结果 | 第64页 |
·马铃薯粉液化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64-66页 |
·马铃薯粉最佳液化条件的验证试验结果 | 第66页 |
·马铃薯浓醪发酵酒精工艺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66-70页 |
·不同料水比对酒精浓醪发酵的影响结果 | 第66-67页 |
·糖化酶用量对酒精浓醪发酵的影响结果 | 第67页 |
·发酵初始pH值对酒精浓醪发酵的影响结果 | 第67-68页 |
·接种量对酒精浓醪发酵的影响结果 | 第68页 |
·浓醪发酵酒精工艺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 | 第68-70页 |
·马铃薯浓醪发酵酒精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试验结果 | 第70页 |
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1 全文结论 | 第71-72页 |
·酵母菌的筛选 | 第71页 |
·出发菌株的基本性能测定 | 第71页 |
·原生质体的最佳酶解去壁和再生条件 | 第71页 |
·诱变菌种的筛选 | 第71页 |
·马铃薯粉最佳液化条件的确定 | 第71-72页 |
·最佳浓醪发酵酒精工艺条件的确定 | 第72页 |
2 本文创新点 | 第72页 |
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作者简介 | 第80页 |
附件一: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
附件二:在读期间参加的科研 | 第80页 |
附件三:在读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