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工程学(生物技术)论文--酶工程论文--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论文

β-D-半乳糖苷酶固定化及其酶学特性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 乳糖不耐受症的概况第9-11页
   ·乳糖不耐受的类型及发病率第9-10页
   ·乳糖酶用于治疗乳糖不耐受的状况第10页
   ·低乳糖乳制品的生产方法第10-11页
 2 固定化乳糖酶的理论基础第11-16页
   ·固定化酶的简介第11-12页
   ·酶的固定化方法第12-13页
   ·固定化酶的特点第13-14页
   ·固定化乳糖酶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国外固定化乳糖酶的研究进展第14-15页
     ·国内固定化乳糖酶的研究进展第15-16页
 3 研究的目与意义第16-17页
 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第二章 乳糖酶微胶囊化技术的研究第18-31页
 前言第18-1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9-22页
   ·材料与试剂第19页
   ·仪器和设备第19页
   ·试验方法第19-21页
     ·邻硝基苯酚(ONP)标准曲线的绘制第19-20页
     ·游离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第20页
     ·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第20页
     ·微胶囊的制备第20-21页
     ·微胶囊直径与机械强度测定第21页
     ·酶活力回收率的计算第21页
   ·试验内容及设计第21-22页
     ·海藻酸钠、明胶浓度对微胶囊性能影响的试验设计第21-22页
     ·CaCl_2浓度和浸泡时间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试验设计第22页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酶活力的影响第2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22-29页
   ·海藻酸钠、明胶浓度对微胶囊性能的影响第22-24页
   ·海藻酸钠、明胶浓度对微胶囊直径的影响第24-25页
   ·海藻酸钠、明胶浓度对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的影响第25-26页
   ·CaCl_2浓度对微胶囊直径的影响第26-27页
   ·CaCl_2浓度对微胶囊机械性能的影响第27-28页
   ·CaCl_2浓度对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的影响第28-29页
 3 讨论第29页
 4 小结第29-31页
第三章 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条件优化第31-38页
 前言第3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31-32页
   ·试验材料与试剂第31页
   ·仪器和设备第31页
   ·试验方法第31-32页
     ·邻硝基苯酚(ONP)标准曲线的绘制第31页
     ·游离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第31-32页
     ·固定化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第32页
     ·中性乳糖酶的固定化方法第32页
     ·酶活力回收率计算第32页
   ·试验设计第3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32-36页
   ·海藻酸钠、明胶、乳糖酶浓度对固定化酶活力回收率的影响第32-33页
   ·回归模型的建立和检验第33-34页
   ·酶活力回收率的分析第34-35页
   ·最佳条件优化的结果第35-36页
   ·最佳条件的验证试验第36页
 3 讨论第36-37页
 4 小结第37-38页
第四章 固定化乳糖酶的酶学特性的研究第38-50页
 前言第38页
 1 材料与方法第38-41页
   ·材料与试剂第38页
   ·仪器和设备第38页
   ·试验方法第38-39页
     ·牛奶中乳糖水解率的测定方法(葡萄糖氧化酶法)第38-39页
     ·乳糖水解率的计算公式第39页
     ·牛奶中乳糖含量的测定第39页
     ·β-半乳糖苷酶活力的测定第39页
     ·固定化乳糖酶活力的测定第39页
   ·试验内容与设计第39-41页
     ·游离乳糖酶酶学特性的研究第39-40页
     ·固定化乳糖酶酶学特性的研究第40页
     ·固定化乳糖酶与游离乳糖酶的酶学特性的比较第40-41页
     ·固定化乳糖酶储存稳定性研究第41页
     ·连续操作搅拌式反应器中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研究第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游离乳糖酶酶学特性第41-44页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第41-42页
     ·游离乳糖酶最适pH值的确定第42页
     ·最适温度下乳糖水解率随时间的变化第42-43页
     ·低温下无菌添加乳糖酶乳糖水解率随时间的变化第43-44页
   ·固定化乳糖酶酶学特性第44-47页
     ·最适反应温度的确定第44-45页
     ·最适反应pH值的确定第45-46页
     ·储存稳定性研究第46页
     ·连续操作搅拌式反应器中固定化酶操作稳定性研究第46页
     ·连续流操作搅拌系统中固定化酶半衰期预测第46-47页
     ·固定化酶生产能力的计算第47页
   ·固定化乳糖酶与游离乳糖酶的催化反应动力学参数比较第47-48页
 3 小结第48-50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50-52页
 1 结论第50页
 2 创新点第50页
 3 展望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7页
致谢第57-58页
作者简历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显齿蛇葡萄离体培养物与植株不同部位二氢杨梅素含量的比较
下一篇:马铃薯浓醪发酵酵母菌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