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7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7-8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7-8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8-9页 |
·提出问题 | 第8页 |
·理论研究 | 第8页 |
·认知地图调查及案例确定 | 第8页 |
·典型案例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 第8页 |
·优化设计模式探索 | 第8-9页 |
·研究目的及论文框架 | 第9-11页 |
2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 第11-13页 |
·相关概念 | 第11页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 | 第11页 |
·行为 | 第11页 |
·心理 | 第11页 |
·环境行为学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环境行为学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环境行为学重要理论 | 第11-13页 |
3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发展回顾和展望 | 第13-15页 |
·国外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13-14页 |
·我国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的发展历程 | 第14-15页 |
·大学校园中主要使用者研究—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及空间需求 | 第15-16页 |
·行为特点 | 第15页 |
·行为需求 | 第15-16页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的行为学研究 | 第16-17页 |
·亚力山大的俄勒冈试验 | 第16页 |
·校园认知地图 | 第16页 |
·校园空间研究 | 第16-17页 |
·校园空间环境评价研究 | 第17页 |
·深入研究的必要性 | 第17页 |
4 基于环境行为学的大学校园户外空间研究与设计 | 第17-33页 |
·校园户外空间整体意象认知(宏观层面) | 第17-26页 |
·校园户外空间意象认知与可识别性 | 第17-18页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认知途径与方法—校园认知地图 | 第18-20页 |
·大学校园户外空间可识别性的决定因素 | 第20-23页 |
·增强校园开放空间可识别性的主要途径 | 第23-26页 |
·典型校园户外空间可交往性的研究与设计(微观层面) | 第26-33页 |
·可交往性的定义及校园户外空间的系统结构 | 第26-27页 |
·动态空间可交往性的研究与设计 | 第27-30页 |
·静态空间的可交往性研究与设计 | 第30-33页 |
5 案例分析—北京林业大学环境认知与评价 | 第33-58页 |
·校园概况 | 第33页 |
·校园户外空间整体意象认知调研与评析(宏观层面) | 第33-47页 |
·研究目标及方法概述特征 | 第33-34页 |
·认知草图调查 | 第34-41页 |
·半开放式问卷调查 | 第41-45页 |
·校园户外空间整体意象认知总结 | 第45-47页 |
·典型校园户外空间使用情况调研与评析(微观层面) | 第47-57页 |
·道路空间使用情况调研与评析 | 第47-53页 |
·校园广场使用情况调研与评析 | 第53-54页 |
·"基地"空间使用情况调研与评析 | 第54-56页 |
·"绿心"空间使用情况调研与评析 | 第56-57页 |
·案例评析与总结 | 第57-58页 |
6 校园户外空间优化设计模式探索 | 第58-61页 |
·校园户外空间设计原则思考 | 第58-59页 |
·校园开放空间的优化设计模式探析 | 第59-61页 |
·建构意象明晰的校园绿色开放空间体系 | 第59页 |
·复合行为空间设计模式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一 | 第67-68页 |
附录二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