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Summary | 第3-7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17页 |
1 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进展 | 第8-13页 |
·HPS 的病原学研究 | 第8页 |
·HPS 流行病学研究 | 第8页 |
·HPS 的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 第8-10页 |
·致病性与毒力研究 | 第10-12页 |
·防治 | 第12-13页 |
2 细菌毒力基因的筛选方法及体内诱导抗原技术(IVIAT)的研究 | 第13-16页 |
·细菌毒力基因的筛选方法 | 第13页 |
·IVIAT 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3-14页 |
·IVIAT 技术的应用进展 | 第14-15页 |
·IVIAT 技术的优缺点 | 第15-16页 |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副猪嗜血杆菌抗体检测间接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17-24页 |
1 实验材料 | 第17页 |
·菌种及血清 | 第17页 |
·实验试剂 | 第17页 |
·实验仪器 | 第1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17-20页 |
·HPS 的培养 | 第17页 |
·抗原的制备 | 第17页 |
·阴、阳性血清的制备 | 第17-18页 |
·所需溶液的配制 | 第18页 |
·间接ELISA 方法的建立 | 第18-20页 |
·间接ELISA 的特异性试验 | 第20页 |
·间接ELISA 重复性试验 | 第20页 |
·间接ELISA 的临床应用 | 第20页 |
3 结果 | 第20-23页 |
·间接ELISA 反应条件的选择结果 | 第20-22页 |
·间接ELISA 特异性试验 | 第22页 |
·间接ELISA 重复性试验 | 第22-23页 |
·间接ELISA 样品检测及临床应用 | 第23页 |
4 讨论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副猪嗜血杆菌基因表达文库的构建 | 第24-31页 |
1 材料 | 第24-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4页 |
·PET-30a 质粒图谱 | 第24页 |
·溶液及其培养基的配制 | 第24-25页 |
·主要仪器 | 第25-26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副猪嗜血杆菌基因组DNA 的大量制备 | 第26页 |
·基因组酶切 | 第26页 |
·基因组DNA 的回收 | 第26页 |
·用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26-27页 |
·质粒的构建及去磷酸化处理 | 第27-28页 |
·转化实验 | 第28页 |
·文库质粒的提取 | 第2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8-30页 |
·基因组酶切结果 | 第28页 |
·基因组DNA 的部分酶切和回收 | 第28-29页 |
·表达文库的构建和质量鉴定 | 第29-30页 |
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副猪嗜血杆菌体内表达抗原的筛选和基因的分析 | 第31-46页 |
1 材料 | 第31-32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实验仪器 | 第31页 |
·实验溶液的配制 | 第31-32页 |
2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感染血清的制备 | 第32页 |
·血清的吸附处理 | 第32-33页 |
·吸附处理血清的ELISA 检测 | 第33页 |
·基因组表达文库的筛选 | 第33-34页 |
·IVI 基因的RT-PCR 验证 | 第34-3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1页 |
·感染猪血清的抗体水平 | 第36页 |
·检测吸附血清的抗体水平 | 第36页 |
·HPS 基因组表达文库的筛选 | 第36-37页 |
·体内诱导抗原基因的测序和功能预测 | 第37-39页 |
·IVI 基因的RT-PCR 验证结果 | 第39-41页 |
4 讨论 | 第41-4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历 | 第54-56页 |
附表 | 第56-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