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引言 | 第10-25页 |
一、研究动机 | 第10-11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1-17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17-23页 |
四、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第23-25页 |
第一章 清季宗藩体系:与欧洲公法体系相并立的东方国际社会秩序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宗藩体系:层级结构与封贡仪式 | 第26-31页 |
第二节 宗藩体系与公法体系的碰撞:国际体系"冲突"的问题意识 | 第31-38页 |
第二章 1874年琉球漂民案:藩属体系与国际公法的早期碰撞 | 第38-67页 |
第一节 国际法与宗藩体系的"冲突":琉球漂民案的内在张力 | 第38-40页 |
第二节 琉球漂民案的发生与中国官民的早期国际法意识 | 第40-47页 |
第三节 对日中立与对中援助:中立法的"因需制宜" | 第47-51页 |
第四节 对峙期的国际法运用:抚番、劝退、仲裁、拒赔与护侨 | 第51-56页 |
第五节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中日对国际法话语权的争夺 | 第56-62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62-67页 |
第三章 宗藩为体西法中用: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对国际法的运用 | 第67-96页 |
第一节 执盟府之成书援万国之公法:中越宗藩关系的合法性建构 | 第67-73页 |
第二节 背约肇衅据地索赔:观音桥事件中对法国违背公法的指责 | 第73-76页 |
第三节 作为"义务"的公开宣战和保护外侨 | 第76-81页 |
第四节 两歧的中立:局外国对法中立与对华援助 | 第81-88页 |
第五节 "虚声封禁""专碍通商":对法国虚力封港的抗议 | 第88-92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92-96页 |
第四章 在宗藩体系与国际公法之间:晚清中朝秩序的重新建构 | 第96-121页 |
第一节 "合作"与"冲突":宗藩体系和国际公法的两歧关系 | 第97-102页 |
第二节 朝鲜均势与宗主国权力扩张:国际法对宗藩关系的权力补给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 主权与属权:朝鲜商约章程中宗藩体系与国际公法之并行 | 第105-109页 |
第四节 不古不今的属国驻使制度:宗藩体系与国际法的交错杂揉 | 第109-112页 |
第五节 朝鲜中立:国际法对中国宗主权的侵蚀及其失败 | 第112-116页 |
第六节 小结 | 第116-121页 |
第五章 对镜参观相因生义:晚清知识精英对近代国际局势与国际公法的比附 | 第121-144页 |
第一节 古今国际局势之比附 | 第122-126页 |
第二节 中西国际法律之比附 | 第126-132页 |
第三节 他山攻错:从本土智识中建构近代外交模式 | 第132-138页 |
第四节 横看成岭侧成峰:来自知识分子内部的质疑与批驳 | 第138-141页 |
第五节 小结 | 第141-144页 |
第六章 1902-1903中美商约谈判:力争主权与平等的公法实践 | 第144-199页 |
第一节 加免足抵恤商保权:清政府对修改商约的筹措与预想 | 第145-158页 |
第二节 进口抽十二五与保留十九省沿海沿陆边关:财税主权的捍卫 | 第158-170页 |
第三节 平等、互惠与主权:解构知识产权条款的"天经地义" | 第170-174页 |
第四节 管辖传教士:司法权与行政权的伸张 | 第174-177页 |
第五节 须于中国主权无碍:对内港行轮、关栈、存票、开矿的限制 | 第177-180页 |
第六节 东三省自开通商口岸:"主权不失"、诱美加税与抵制俄势 | 第180-184页 |
第七节 诉诸主权和平等:取消治外法权、互派使节与口岸权利互惠 | 第184-188页 |
第八节 "加免相抵""保我主权":中美商约谈判的评估 | 第188-194页 |
第九节 小结 | 第194-199页 |
结语 | 第199-217页 |
一、从因应到自觉从工具到价值:晚清国际法运用的总体趋势 | 第199-206页 |
二、晚清国际法运用中的复杂性面相 | 第206-209页 |
三、宗藩体系与公法体系的总体关系:从对话到融合 | 第209-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38页 |
后记 | 第238-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