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来源与分布 | 第13-14页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理化性质 | 第14-17页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毒性机理 | 第17页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中毒状况 | 第17-18页 |
·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测方法 | 第18-23页 |
·小鼠生物法 | 第19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及相关联用技术 | 第19-20页 |
·免疫检测法 | 第20-21页 |
·生物传感器检测法 | 第21-22页 |
·蛋白磷酸酶抑制法 | 第22-23页 |
·细胞检测法 | 第23页 |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3-26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大田软海绵酸对HL-7702 肝细胞毒性效应的研究 | 第26-36页 |
·前言 | 第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细胞 | 第26页 |
·主要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 | 第27-28页 |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0页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28页 |
·OA 对HL-7702 肝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28-29页 |
·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 第29页 |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 第29-3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0页 |
·结果 | 第30-34页 |
·OA 对HL-7702 肝细胞增殖的抑制率及其IC50计算 | 第30-31页 |
·OA 对HL-7702 肝细胞形态学的影响 | 第31-32页 |
·OA 对HL-7702 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腹泻性贝类毒素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的建立 | 第36-47页 |
·前言 | 第36页 |
·实验材料 | 第36-40页 |
·细胞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 | 第37页 |
·主要试剂 | 第37-38页 |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38-40页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40页 |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F-肌动蛋白 | 第40-41页 |
·多功能酶标仪检测F-肌动蛋白 | 第41页 |
·溶剂甲醇对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的影响 | 第41页 |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的特异性 | 第41-42页 |
·结果 | 第42-45页 |
·OA 对HL-7702 肝细胞F-肌动蛋白的影响 | 第42-43页 |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43页 |
·甲醇对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的影响 | 第43-44页 |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的特异性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进行贝类样品的检测 | 第47-58页 |
·前言 | 第47页 |
·实验材料 | 第47-50页 |
·材料 | 第47-48页 |
·主要仪器 | 第48-49页 |
·主要试剂 | 第49-50页 |
·培养基及试剂配制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第50页 |
·贝类样品前处理 | 第50页 |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 | 第50页 |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的重复性 | 第50-51页 |
·样品加标回收率检测 | 第51页 |
·小鼠生物法 | 第51-52页 |
·ELISA 法 | 第52页 |
·结果 | 第52-56页 |
·细胞F-肌动蛋白检测法的重复性 | 第52-53页 |
·细胞 F-肌动蛋白检测法加标回收率 | 第53页 |
·三种检测方法进行贝类样品检测的结果 | 第53-55页 |
·细胞 F-肌动蛋白检测法与 ELISA 法的比较 | 第55-56页 |
·讨论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