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证据文化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5页 |
·概念阐述 | 第13-15页 |
·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 第15-19页 |
·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研究价值 | 第18-19页 |
·学术创新 | 第19-21页 |
·选题创新 | 第19页 |
·研究进路与研究方法创新 | 第19-20页 |
·观点创新 | 第20-21页 |
·方法、材料与结构安排 | 第21-25页 |
·方法 | 第21-22页 |
·材料 | 第22-23页 |
·结构安排 | 第23-25页 |
第2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演进历程 | 第25-46页 |
·演进时期的划分 | 第25-29页 |
·划分的依据 | 第25-26页 |
·神示证据文化时期 | 第26-27页 |
·"情理讯验"证据文化时期 | 第27-29页 |
·神示证据文化 | 第29-31页 |
·神示证据文化的"司法实践" | 第30页 |
·神示证据文化的"司法观念" | 第30页 |
·神示证据文化的影响 | 第30-31页 |
·人证主导时期的证据文化 | 第31-39页 |
·西周——传统证据文化的第一个飞跃时期 | 第31-34页 |
·战国、秦证据文化的发展 | 第34-36页 |
·汉代证据文化的发展 | 第36-38页 |
·三国两晋南北朝证据文化的发展 | 第38-39页 |
·人证物证并重时期的证据文化 | 第39-46页 |
·唐代——传统证据文化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时期 | 第40-42页 |
·宋代——传统证据文化的鼎盛和成熟时期 | 第42-44页 |
·元明清——传统证据文化的稳定时期 | 第44-46页 |
第3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社会基础 | 第46-66页 |
·农耕经济与传统证据文化 | 第46-49页 |
·对证据观念的影响 | 第47页 |
·对证据制度的影响 | 第47-48页 |
·对证据实践的影响 | 第48-49页 |
·专制政治与传统证据文化 | 第49-55页 |
·对证据制度的影响 | 第50页 |
·对证据实践的影响 | 第50-55页 |
·宗法社会结构与传统证据文化 | 第55-58页 |
·影响传统证据文化的形态 | 第56页 |
·制约证据在案件事实建构中的基础作用 | 第56-58页 |
·形塑着传统证据文化的伦理性 | 第58页 |
·传统哲学与传统证据文化 | 第58-66页 |
·"天人合一观"的影响 | 第59-61页 |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61-66页 |
第4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价值取向 | 第66-81页 |
·追求案件事实真相 | 第66-73页 |
·律典中的表达 | 第67-68页 |
·司法实践中的追求 | 第68-69页 |
·思想上的弘扬 | 第69-70页 |
·其他制度的保障 | 第70-73页 |
·维护秩序 | 第73-76页 |
·对国家政治秩序的维护 | 第73-74页 |
·对社会等级秩序的维护 | 第74-76页 |
·贯彻伦理纲常 | 第76-81页 |
·律典中的表达 | 第76-77页 |
·司法实践中的贯彻 | 第77-81页 |
第5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思想观念形态 | 第81-107页 |
·不择手段获取证据的思想观念 | 第81-83页 |
·表现 | 第82-83页 |
·成因 | 第83页 |
·关于刑讯的思想观念 | 第83-89页 |
·反刑讯的思想观念 | 第84-85页 |
·限制刑讯的思想观念 | 第85-88页 |
·刑讯有别的思想观念 | 第88-89页 |
·关于勘验检查的思想观念 | 第89-91页 |
·如实勘验检查、不实有罚 | 第89-90页 |
·正印官须躬亲勘验检查 | 第90页 |
·勘验检查要及时、尽心、详细 | 第90-91页 |
·勘验检查时不得扰民和违反伦理道德 | 第91页 |
·被告人口供至上的思想观念 | 第91-95页 |
·内容 | 第91-92页 |
·表现 | 第92-94页 |
·成因 | 第94-95页 |
·细故案件中的"书证主义" | 第95-99页 |
·"书证主义"的表达 | 第95-97页 |
·"书证主义"的运行 | 第97-98页 |
·书证主义的成因 | 第98-99页 |
·物证理论 | 第99-101页 |
·重物证以及物证优于人证 | 第100页 |
·据证与察情须兼而用之 | 第100页 |
·主张用"正"、"谲"之术收集物证,反对刑讯逼供 | 第100-101页 |
·片言折狱的思想观念 | 第101-107页 |
·古人的态度 | 第102-103页 |
·表现 | 第103-105页 |
·成因 | 第105-107页 |
第6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制度形态 | 第107-121页 |
·刑讯制度 | 第107-111页 |
·内容 | 第107-109页 |
·评价 | 第109-111页 |
·勘验检查制度 | 第111-114页 |
·检验范围 | 第112页 |
·检验程序 | 第112-113页 |
·检验人员及其责任 | 第113-114页 |
·证人制度 | 第114-118页 |
·证人资格的限制性规范 | 第114-116页 |
·证人保护规范 | 第116-117页 |
·证人作伪证有罪规范 | 第117-118页 |
·据赃状定罪制度 | 第118-121页 |
第7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实践形态 | 第121-169页 |
·证据的获取 | 第121-130页 |
·取证主体 | 第121-123页 |
·取证方法 | 第123-130页 |
·证据的提供 | 第130-135页 |
·无证据不受理 | 第130-132页 |
·伪证有罚 | 第132-133页 |
·"举证责任" | 第133-135页 |
·证据种类及其运用 | 第135-148页 |
·物证 | 第136-141页 |
·书证 | 第141-145页 |
·人证 | 第145-147页 |
·超自然证据 | 第147-148页 |
·证据的审查判断 | 第148-161页 |
·审查判断证据的内容 | 第149-151页 |
·审查判断证据的主要方法 | 第151-161页 |
·证明标准 | 第161-169页 |
·证明标准的表达 | 第162-165页 |
·证明标准的实践 | 第165-169页 |
第8章 传统证据文化的意义形态 | 第169-177页 |
·合理性 | 第169-171页 |
·司法求真 | 第169-171页 |
·价值合理性 | 第171页 |
·局限性 | 第171-177页 |
·证据制度相对简略且不成体系 | 第172页 |
·证据运用的非专门化和非职业化 | 第172-173页 |
·证据运用的低程序化 | 第173-174页 |
·口供至上主义 | 第174页 |
·民间细故案件中证据裁判主义程度不够 | 第174-175页 |
·证据理论的欠发达 | 第175-177页 |
结语 | 第177-179页 |
参考文献 | 第179-188页 |
致谢 | 第188-1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