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岗山水电站地下厂房块体稳定性及地震响应分析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关键块体理论简介 | 第18-24页 |
| ·概述 | 第18页 |
| ·块体分类 | 第18-19页 |
| ·关键块体判别 | 第19-21页 |
| ·几何分析 | 第19-20页 |
| ·力学分析 | 第20-21页 |
| ·关键运动模式分析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大岗山水电站工程概况及地质发育特征 | 第24-37页 |
| ·坝区地质条件 | 第24-25页 |
|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 ·岩性及风化带 | 第24-25页 |
| ·地下厂房设计概况 | 第25-27页 |
| ·主厂房 | 第26页 |
| ·主变室 | 第26页 |
| ·尾水调压室 | 第26-27页 |
| ·厂区地质条件 | 第27-37页 |
| ·岩脉地质发育特征 | 第28-32页 |
| ·断层地质发育特征 | 第32-34页 |
| ·节理裂隙地质发育特征 | 第34-37页 |
| 第四章 基于关键块体理论的支护优化分析 | 第37-51页 |
| ·前言 | 第37-38页 |
| ·锚杆支护作用分析 | 第38-39页 |
| ·锚杆支护力分析 | 第39-41页 |
| ·大岗山水电站主厂房块体稳定分析 | 第41-46页 |
| ·基于块体理论的支护优化分析 | 第46-50页 |
| ·支护方案设计 | 第46-47页 |
| ·支护效果比较 | 第47-49页 |
| ·支护优化设计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第五章 基于Newmark法的块体地震响应分析 | 第51-76页 |
| ·前言 | 第51-52页 |
| ·Newmark法简介 | 第52-54页 |
| ·Newmark法块体地震响应分析实现 | 第54-56页 |
| ·大岗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块体分析 | 第56-63页 |
| ·块体搜索与判断 | 第56-62页 |
| ·块体几何形态分析 | 第62-63页 |
| ·地震荷载选取 | 第63-65页 |
| ·地震危险性分析 | 第63-64页 |
| ·地震荷载选取 | 第64-65页 |
| ·大岗山水电站地下洞室群块体地震响应分析 | 第65-74页 |
| ·地震响应计算 | 第65-69页 |
| ·结构面退化效应分析 | 第69-71页 |
| ·稳定性分析 | 第71-74页 |
| ·结论 | 第74-76页 |
| 第六章 基于离散元法块体地震响应分析 | 第76-97页 |
| ·前言 | 第76-77页 |
| ·主厂房变形测试与分析 | 第77-80页 |
| ·测试方案布置 | 第77-78页 |
| ·测试结果分析 | 第78-80页 |
| ·DEC计算模型 | 第80-86页 |
| ·模型尺寸 | 第80-82页 |
| ·单元尺寸 | 第82页 |
| ·边界条件 | 第82-83页 |
| ·阻尼 | 第83-84页 |
| ·块体3DEC计算模型 | 第84-86页 |
| ·大岗山水电站安装间开挖稳定性分析 | 第86-90页 |
| ·开挖结果分析 | 第86-89页 |
| ·开挖稳定性评价 | 第89-90页 |
| ·块体的地震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第90-95页 |
| ·无支护块体地震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第90-94页 |
| ·有支护块体地震稳定性计算与分析 | 第94-95页 |
| ·结论 | 第95-97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06页 |
|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
| 致谢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