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花月季品种综合评价筛选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2-24页 |
1. 引言 | 第12-13页 |
2 切花月季品种选择的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切花月季品种选择的意义 | 第13-14页 |
·我国切花月季的主要栽培品种 | 第14页 |
·切花月季品种选择的方法 | 第14-16页 |
·引种栽培适应性研究 | 第14-15页 |
·综合评价筛选 | 第15-16页 |
3 植物耐热性鉴定的研究进展 | 第16-20页 |
·耐热性鉴定的意义 | 第16-17页 |
·耐热性鉴定的方法 | 第17-20页 |
·常规鉴定方法 | 第17页 |
·快速鉴定方法 | 第17-20页 |
4 切花月季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栽培设施 | 第20-21页 |
·栽培基质 | 第21-22页 |
·施肥管理 | 第22页 |
·修剪技术 | 第22页 |
·病虫害防治 | 第22-23页 |
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3-24页 |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研究意义 | 第23-24页 |
第二部分 武汉地区切花月季品种的综合评价及筛选 | 第24-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33页 |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3页 |
·试验环境条件 | 第25页 |
·AHP评价体系机理 | 第25页 |
·层次结构的分析与建立 | 第25-27页 |
·目标层 | 第26页 |
·约束层 | 第26页 |
·标准层 | 第26页 |
·最低层 | 第26-27页 |
·计算方法及过程 | 第27-31页 |
·判断矩阵的构造及其一致性检验 | 第27-30页 |
·层次总排序的计算 | 第30-31页 |
·评价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31-32页 |
·评价标准 | 第32-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7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37-39页 |
·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7页 |
·品种筛选结果 | 第37页 |
·讨论与展望 | 第37-39页 |
第三部分 切花月季品种耐热性快速鉴定的初步研究 | 第39-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技术路线 | 第39页 |
·试验方法 | 第39-41页 |
·材料处理 | 第39-40页 |
·膜透性测定 | 第40页 |
·丙二醛含量测定 | 第40页 |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40-41页 |
·脯氨酸含量含量测定 | 第41页 |
·数据处理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8页 |
·高温胁迫下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 第41-43页 |
·高温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43-44页 |
·高温胁迫下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44-45页 |
·高温胁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5-46页 |
·高温胁迫下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46-4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电导率对品种耐热性的鉴定 | 第48页 |
·丙二醛含量对品种耐热性的鉴定 | 第48-49页 |
·叶绿素含量对品种耐热性的鉴定 | 第49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对品种耐热性的鉴定 | 第49页 |
·脯氨酸含量对品种耐热性的鉴定 | 第49-5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第四部分 切花月季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 第51-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试验材料 | 第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1-52页 |
·试验方法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9页 |
·试验结果 | 第53页 |
·不同处理对切花产量的影响 | 第53-55页 |
·不同处理对花枝长的影响 | 第55-56页 |
·不同处理对花径的影响 | 第56-57页 |
·综合分析及最佳组合筛选 | 第57-59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9-62页 |
·最佳栽培处理组合 | 第59-60页 |
·不同品种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第60页 |
·不同基质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第60页 |
·不同氮素浓度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附录 | 第69-71页 |
附表 | 第71-73页 |
图版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