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县长职能研究(1928-1937)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目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8页 |
第一节 问题与意义 | 第16-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6-20页 |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21-34页 |
·国内研究 | 第22-27页 |
·台湾地区研究 | 第27-29页 |
·国外研究 | 第29-34页 |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 第34-38页 |
·研究范围 | 第34-35页 |
·研究方法 | 第35-38页 |
第二章 县长职能的制度规定 | 第38-64页 |
第一节 县主官职能的历史沿革 | 第38-49页 |
·历代县主官的职掌 | 第38-43页 |
·晚清县政的近代化改革 | 第43-46页 |
·北洋政府县知事的职能 | 第46-49页 |
第二节 国民政府县长职能的制度规定 | 第49-57页 |
·县长的定位 | 第49-54页 |
·县长职能的制度设计 | 第54-57页 |
第三节 县长职能制度设计的动因 | 第57-64页 |
·南京政府建立时的基本状况 | 第57-60页 |
·“国家政权建设”进程中的县长 | 第60-64页 |
第三章 县长基本职能的考察 | 第64-101页 |
第一节 兼理为名的司法职能 | 第64-75页 |
·县长兼理司法 | 第64-67页 |
·对县长兼理司法的批评 | 第67-69页 |
·司法改革与县长权能的变化 | 第69-71页 |
·县长作为军法官的职能 | 第71-75页 |
第二节 剿匪为中心的治安职能 | 第75-88页 |
·匪患日炽 | 第75-77页 |
·“剿匪官” | 第77-79页 |
·县长在治安机构中的层级 | 第79-83页 |
·县长治安职能的实现 | 第83-88页 |
第三节 县长的财政职能 | 第88-101页 |
·县财政的独立 | 第89-91页 |
·县长财政权的应用 | 第91-96页 |
·县长敛财与县经济 | 第96-101页 |
第四章 县长职能运行的权力结构 | 第101-140页 |
第一节 县长与县党部的关系 | 第101-112页 |
·“党领导政”还是“政领导党” | 第102-103页 |
·县长优势地位的缘由 | 第103-105页 |
·县政权中的党政冲突 | 第105-109页 |
·县党政关系的整合 | 第109-112页 |
第二节 县长与“四局”系统的关系 | 第112-123页 |
·“四局”系统的渊源 | 第112-113页 |
·县长与“四局”系统的职能及机构划分 | 第113-116页 |
·县长与“四局”系统的龃龉 | 第116-118页 |
·增强县长职权 | 第118-123页 |
第三节 县长与上下级的关系 | 第123-140页 |
·县长与省厅的关系 | 第123-125页 |
·县长与行政督察专员的关系 | 第125-130页 |
·县长与县政府机构及人员的关系 | 第130-133页 |
·县长与基层政权的关系 | 第133-140页 |
第五章 县长职能履行的困境 | 第140-169页 |
第一节 复杂的政治环境 | 第140-144页 |
·“黄金十年”的成就 | 第140-142页 |
·政治环境的恶化 | 第142-144页 |
第二节 责重权轻的政治地位 | 第144-157页 |
·事必躬亲的困境 | 第144-149页 |
·更动频繁随意 | 第149-157页 |
第三节 军阀与地方势力的干涉 | 第157-169页 |
·新旧军阀对县长施政的干涉 | 第157-164页 |
·地方政治势力对县长施政的影响 | 第164-169页 |
结语 | 第169-174页 |
征引文献 | 第174-180页 |
基本史料 | 第174-175页 |
著作 | 第175-177页 |
论文 | 第177-180页 |
致谢 | 第180-181页 |
附录 | 第181-200页 |
附录A 国民政府修正公布《县组织法》 | 第181-185页 |
附录B 《<县组织法>施行法》 | 第185-187页 |
附录C 《县政府办事通则》 | 第187-190页 |
附录D 《剿匪省份各县政府裁局改科办法大纲》 | 第190-191页 |
附录E 《县长任用法》 | 第191-193页 |
附录F 《县长考试条例》 | 第193-195页 |
附录G 《县长任用法原则》 | 第195-197页 |
附录H 《补充县长任用资格标准实施办法》 | 第197-200页 |
个人简历 | 第200页 |
教育背景 | 第200页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