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关于本文古籍资料引用的说明 | 第11-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4页 |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时段 | 第14-19页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及材料 | 第19-30页 |
第三节 文献检讨与研究概况 | 第30-39页 |
第四节 怨恨研究相关概念、逻辑之厘清 | 第39-44页 |
第二章 怨恨发生逻辑的多角度省察(上) | 第44-114页 |
第一节 道德角度 | 第44-78页 |
第二节 责任角度 | 第78-114页 |
第三章 怨恨发生逻辑的多角度省察(下) | 第114-154页 |
第一节 情感角度 | 第114-134页 |
第二节 利益角度 | 第134-154页 |
第四章 报与直:怨恨实施的观念基础与规范原则 | 第154-206页 |
第一节 “报应观”与怨恨 | 第155-167页 |
第二节 “报答-报复观”与怨恨 | 第167-178页 |
第三节 关于“以德报怨” | 第178-186页 |
第四节 关于“以直报怨” | 第186-206页 |
第五章 怨恨的体察、消除与控制 | 第206-280页 |
第一节 体察怨恨的途径:下情上达 | 第206-221页 |
第二节 消除怨恨的方式:损己利人 | 第221-241页 |
第三节 控制怨恨的措施:富、教、法 | 第241-280页 |
第六章 怨恨的调节、疏导与治疗 | 第280-315页 |
第一节 调节怨恨的策略:价值置换 | 第280-291页 |
第二节 疏导怨恨的指向:反求诸己 | 第291-303页 |
第三节 治疗怨恨的药石:诗、礼、乐 | 第303-315页 |
第七章 余论 | 第315-341页 |
第一节 对中国古代怨恨观理论局限的再思考:以东亚为视角 | 第315-326页 |
第二节 对中国古代怨恨观当代价值的再思考:以世界为视角 | 第326-341页 |
参考文献 | 第341-353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第353-354页 |
后记 | 第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