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社会科学总论论文--民族学论文--民族性、民族心理论文

蒙古族谚语中的和谐思想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导论第12-32页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第12-14页
    二、选题的理论资源第14-1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0页
    四、论文研究方法第30页
    五、论文结构及创新点第30-32页
第一章 蒙古族谚语中和谐思想的历史文化背景第32-54页
    一、蒙古族历史发展概况第32-37页
        (一)古代时期的发展史第32-36页
        (二)近代时期的发展史第36-37页
    二、蒙古族的文化传统第37-54页
        (一)传统文化内容第37-46页
        (二)谚语内涵及其特征第46-50页
        (三)传统文化中的和谐因素第50-54页
第二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自然的和谐思想第54-65页
    一、人与自然必须和睦相处第54-56页
        (一)游牧生活方式要求必须爱护自然第54-55页
        (二)游牧生活特点要求必须顺应自然第55-56页
    二、草场、牧人与牧畜三者必须和谐相处第56-59页
        (一)牧人要爱护草场第56-57页
        (二)牧人要与五畜和睦并存第57-59页
    三、遵循自然规律经营生活第59-65页
        (一)尊重自然规律第60-61页
        (二)掌握自然环境特点第61-62页
        (三)熟练游牧技能第62-65页
第三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社会的和谐思想第65-76页
    一、谚语中的萨满教和谐思想第66-71页
        (一)个人是社会的细胞第66页
        (二)祭祀天地保佑众生第66-71页
    二、谚语中的佛教和谐思想第71-76页
        (一)个人与社会融为一体第71-73页
        (二)心怀善念造福于人第73-76页
第四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人的和谐思想第76-99页
    一、个人与个人的和谐第76-82页
        (一)和睦相处是优良传统美德第76-78页
        (二)与他人和睦相处的缘故第78-80页
        (三)和睦友好有使众人齐享福的力量第80-82页
    二、家庭内人与人的和谐第82-91页
        (一)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第83-85页
        (二)解决家庭内部矛盾的方法是和睦相处第85-91页
    三、部族间人与人的和谐第91-99页
        (一)部族间人与人和谐的缘故第94-96页
        (二)维持部族间和谐的方式第96-99页
第五章 蒙古族谚语中人与自身的和谐思想第99-112页
    一、强调修养内心第99-104页
        (一)修养内心的根本条件是心底善良第100-102页
        (二)修养内心以消除嫉妒心第102-103页
        (三)修养内心以去除无妄之气第103-104页
    二、要求谨慎言语第104-107页
        (一)谨慎言语的根本条件是提升讲话素质第104-105页
        (二)谨慎言语的敌人是闲言、谎言、胡言、恶言第105-107页
    三、尊崇诚实守信第107-112页
        (一)诚实守信是传统品德之一第107-110页
        (二)诚实守信的基石是信任第110-112页
第六章 蒙古族谚语中和谐保障思想第112-123页
    一、以力来保障和谐第112-115页
        (一)以力来保障和谐的缘故第112-114页
        (二)以力来保障和谐的表现第114-115页
    二、以法来维持和谐第115-118页
        (一)以法来维持和谐的缘故第115-116页
        (二)以法来维持和谐的表现第116-118页
    三、以禁忌来维持和谐第118-123页
        (一)以禁忌来维持和谐的缘故第118页
        (二)以禁忌来维持和谐的表现第118-123页
第七章 蒙古族谚语中和谐思想的价值第123-128页
    一、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第123-125页
        (一)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第123-124页
        (二)全力助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工作第124-125页
    二、对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启示第125-128页
        (一)丰富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理论第126-127页
        (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实践第127-128页
结论第128-13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30-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41-142页
致谢第142-144页
作者简介第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仔蟹对关键环境因子需求及其人工替代栖息地构建
下一篇:中国古代怨恨观研究--以先秦两汉子书为探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