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化物对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缩略语表 | 第12-13页 |
引言 | 第13-1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5-20页 |
1.1 生物膜概述 | 第15-16页 |
1.1.1 生物膜的形成阶段 | 第15页 |
1.1.2 生物膜的组成成分 | 第15-16页 |
1.2 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生物膜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变形链球菌生物膜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2 耐氟菌株生物膜的研究现状 | 第18页 |
1.3 生物膜研究手段 | 第18-19页 |
1.4 总结和展望 | 第19-20页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0-26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2.1.1 细菌 | 第20页 |
2.1.2 实验器材 | 第20页 |
2.1.3 实验耗材 | 第20-21页 |
2.2 菌种鉴定 | 第21-23页 |
2.2.1 常用培养基的配制 | 第21-22页 |
2.2.2 变形链球菌及耐氟菌株的复苏和培养 | 第22-23页 |
2.2.3 变形链球菌及耐氟菌株的鉴定 | 第23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23-25页 |
2.3.1 实验分组 | 第23页 |
2.3.2 菌悬液的配制方法 | 第23页 |
2.3.3 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生物量 | 第23-24页 |
2.3.4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态 | 第24-25页 |
2.3.5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能力 | 第25页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26-34页 |
3.1 变形链球菌及其耐氟菌株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3.1.1 菌落形态 | 第26页 |
3.1.2 16SrDNA鉴定结果 | 第26-27页 |
3.2 结晶紫染色法测定生物膜生物量 | 第27-28页 |
3.3 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膜形态 | 第28-30页 |
3.4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成能力 | 第30-34页 |
3.4.1 激光共聚焦(CLSM)图片观察 | 第30-32页 |
3.4.2 统计学分析结果 | 第32-34页 |
第4章 讨论 | 第34-40页 |
4.1 结晶紫染色法对生物膜生物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4.2 扫描电镜对生物膜形态的观察 | 第35-37页 |
4.3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生物膜形成能力的观测 | 第37-38页 |
4.4 总结 | 第38-4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9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