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9页 |
1.1 引言 | 第14-15页 |
1.2 生物质的组成、热解机制和产物 | 第15-19页 |
1.2.1 生物质的组成 | 第15-17页 |
1.2.2 生物质的热解机制和主要产物 | 第17-19页 |
1.3 生物炭的表面改性 | 第19-22页 |
1.3.1 生物炭表面基团的引入 | 第19-21页 |
1.3.2 生物炭表面基团的去除 | 第21页 |
1.3.3 生物炭表面金属的引入 | 第21-22页 |
1.3.4 生物炭孔结构的调整 | 第22页 |
1.4 生物质向合成气的热化学转化 | 第22-26页 |
1.4.1 常用的生物质热化学产氢方法 | 第22-25页 |
1.4.2 催化剂的失活及解决方案 | 第25-26页 |
1.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9页 |
第二章 生物质快速热解过程中有机挥发分向合成气的催化转化 | 第39-68页 |
2.1 快速热解过程中生物质中氢原子向氢气的高效催化转化 | 第39-53页 |
2.1.1 概述 | 第39-41页 |
2.1.2 实验部分 | 第41-42页 |
2.1.2.1 实验材料 | 第41页 |
2.1.2.2 Ni/Al催化剂的合成 | 第41页 |
2.1.2.3 催化锯末热解产氢 | 第41页 |
2.1.2.4 表征分析 | 第41-42页 |
2.1.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2页 |
2.1.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2-44页 |
2.1.3.2 催化热解产氢 | 第44-47页 |
2.1.3.3 影响因素 | 第47-49页 |
2.1.3.4 催化产氢机制探究 | 第49-52页 |
2.1.4 小结 | 第52-53页 |
2.2 Ni/Mg/Al-LDH衍生的催化剂催化生物质有机挥发分裂解制备合成气 | 第53-63页 |
2.2.1 概述 | 第53-54页 |
2.2.2 实验部分 | 第54-55页 |
2.2.2.1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2.2.2.2 Ni/Mg/Al催化剂的合成 | 第55页 |
2.2.2.3 催化锯末热解产氢 | 第55页 |
2.2.2.4 表征分析 | 第55页 |
2.2.3 结果与讨论 | 第55-62页 |
2.2.3.1 催化剂的表征 | 第55-58页 |
2.2.3.2 催化热解产合成气 | 第58-62页 |
2.2.4 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第三章 利用生物质快速热解过程中有机挥发分的催化沉积制备功能碳材料 | 第68-104页 |
3.1 快速热解过程中生物质向超疏水碳材料的催化转化 | 第68-88页 |
3.1.1 概述 | 第68-69页 |
3.1.2 实验部分 | 第69-72页 |
3.1.2.1 实验材料 | 第69页 |
3.1.2.2 生物炭和超疏水生物炭的制备 | 第69-70页 |
3.1.2.3 接触角和表面能的测定 | 第70-71页 |
3.1.2.4 环境稳定性和应用测试 | 第71页 |
3.1.2.5 表征分析 | 第71-72页 |
3.1.3 结果与讨论 | 第72-86页 |
3.1.3.1 影响生物炭润湿性能的因素 | 第72-74页 |
3.1.3.2 FeCl_3催化制备超疏水性生物炭 | 第74-76页 |
3.1.3.3 超疏水生物炭的形成原因探究 | 第76-79页 |
3.1.3.4 表面形态和结构组成 | 第79-83页 |
3.1.3.5 FeCl_3的催化机理 | 第83-84页 |
3.1.3.6 环境稳定性和应用尝试 | 第84-86页 |
3.1.4 研究意义 | 第86-87页 |
3.1.5 小结 | 第87-88页 |
3.2 玉米秸秆衍生的磁响应碳气凝胶用于油/水高效分离 | 第88-97页 |
3.2.1 概述 | 第88-89页 |
3.2.2 实验部分 | 第89-90页 |
3.2.2.1 实验材料 | 第89页 |
3.2.2.2 磁性碳气凝胶的制备 | 第89页 |
3.2.2.3 水面浮油(溶剂)的吸附 | 第89-90页 |
3.2.2.4 表征分析 | 第90页 |
3.2.3 结果与讨论 | 第90-96页 |
3.2.3.1 样品制备和结构特征 | 第90-92页 |
3.2.3.2 油水分离实验 | 第92-94页 |
3.2.3.3 样品的组成与表征 | 第94-96页 |
3.2.4 内容小结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4页 |
第四章 利用快速热解技术修复石油污染的土壤同时回收油 | 第104-128页 |
4.1 概述 | 第104-10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105-108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4.2.2 快速热解修复PCS | 第105-106页 |
4.2.3 TPH提取和分析 | 第106页 |
4.2.4 水溶性有机物(SOM)的提取与测定 | 第106页 |
4.2.5 元素分布的计算方法 | 第106-107页 |
4.2.6 小麦培养实验 | 第107页 |
4.2.7 土壤保水实验 | 第107-108页 |
4.2.8 分析表征 | 第108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8-123页 |
4.3.1 快速热解修复PCS | 第108-110页 |
4.3.1.1 热解温度的选取 | 第108-109页 |
4.3.1.2 PCS的修复评价 | 第109-110页 |
4.3.1.3 固相保留时间的影响 | 第110页 |
4.3.2 热解油(气)的回收 | 第110-114页 |
4.3.3 修复后PCS的表征分析 | 第114-120页 |
4.3.3.1 荧光显微镜分析 | 第114-115页 |
4.3.3.2 官能团和元素分析 | 第115-116页 |
4.3.3.3 PCS-F500中碳残的分析 | 第116-117页 |
4.3.3.4 植物生长试验 | 第117-118页 |
4.3.3.5 土壤保水 | 第118-120页 |
4.3.4 热解过程中石油组分去除机制 | 第120页 |
4.3.5 普适性研究 | 第120-121页 |
4.3.6 成本效益分析 | 第121-123页 |
4.4 小结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8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128-132页 |
5.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128-130页 |
5.2 研究创新点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博士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