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 第16-18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2.2 研究目标 | 第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1.4 研究综述 | 第19-34页 |
1.4.1 关于脆弱带的研究 | 第19-21页 |
1.4.2 关于对称性的认识研究 | 第21-26页 |
1.4.3 关于气象灾害的研究 | 第26-28页 |
1.4.4 关于气象灾害风险研究 | 第28-34页 |
第2章 西北脆弱带气候变化响应特征 | 第34-84页 |
2.1 资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2.1.1 资料来源 | 第34-35页 |
2.1.2 研究方法 | 第35-37页 |
2.2 西北脆弱带气温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 第37-61页 |
2.2.1 西北脆弱带年均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 第37-42页 |
2.2.2 西北脆弱带年均气温突变特征分析 | 第42-46页 |
2.2.3 西北脆弱带四季气温变化特征 | 第46-61页 |
2.3 西北脆弱带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第61-81页 |
2.3.1 西北脆弱带年降水变化特征分析 | 第61-66页 |
2.3.2 西北脆弱带降水量季节变化特征 | 第66-81页 |
2.4 小结 | 第81-84页 |
第3章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对称性结构与趋势判断 | 第84-158页 |
3.1 资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3.1.1 资料来源 | 第84页 |
3.1.2 研究方法 | 第84-86页 |
3.1.3 研究计算步骤 | 第86-87页 |
3.2 西北脆弱带旱灾的对称性结构与趋势判断 | 第87-106页 |
3.2.1 旱灾指标的确定与旱灾识别 | 第87-89页 |
3.2.2 西北脆弱带旱灾时间对称性与趋势判断 | 第89-105页 |
3.2.3 西北脆弱带旱灾空间对称性与空间趋势判断 | 第105-106页 |
3.3 西北脆弱带暴雨灾害的对称性结构与趋势判断 | 第106-120页 |
3.3.1 暴雨灾害指标的确定与暴雨灾害识别 | 第106-107页 |
3.3.2 西北脆弱带暴雨时间对称性与趋势判断 | 第107-118页 |
3.3.3 西北脆弱带暴雨灾害空间对称性与空间趋势判断 | 第118-120页 |
3.4 西北脆弱带大风灾害的对称性结构与趋势判断 | 第120-132页 |
3.4.1 风灾指标的确定与灾害识别 | 第120页 |
3.4.2 西北脆弱带风灾时间对称性与趋势判断 | 第120-131页 |
3.4.3 西北脆弱带风灾空间对称性与空间趋势判断 | 第131-132页 |
3.5 西北脆弱带历史时期低温冷害对称性结构与检验式验证 | 第132-151页 |
3.5.1 低温冷害指标的确定与灾害识别 | 第132-133页 |
3.5.2 西北脆弱带历史时期低温冷害时间对称性结构与检验式验证 | 第133-150页 |
3.5.3 西北脆弱带低温冷害空间对称性与空间趋势判断 | 第150-151页 |
3.6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对称性特征显著性结果统计 | 第151-156页 |
3.7 小结 | 第156-158页 |
第4章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关联因子分析 | 第158-172页 |
4.1 资料来源 | 第158页 |
4.2 西北脆弱带旱灾关联因子分析 | 第158-161页 |
4.2.1 西北脆弱带旱灾与ENSO的关系 | 第158-159页 |
4.2.2 西北脆弱带旱灾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 第159-161页 |
4.3 西北脆弱带暴雨灾害关联因子分析 | 第161-164页 |
4.3.1 西北脆弱带暴雨灾害与ENSO的关系 | 第161-163页 |
4.3.2 西北脆弱带暴雨灾害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 第163-164页 |
4.4 西北脆弱带风灾关联因子分析 | 第164-167页 |
4.4.1 西北脆弱带风灾与ENSO的关系 | 第164-166页 |
4.4.2 西北脆弱带风灾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 第166-167页 |
4.5 西北脆弱带低温冷害关联因子分析 | 第167-170页 |
4.5.1 西北脆弱带低温冷害与ENSO的关系 | 第167-169页 |
4.5.2 西北脆弱带低温冷害与太阳黑子的关系 | 第169-170页 |
4.6 小结 | 第170-172页 |
第5章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72-228页 |
5.1 气象灾害风险定义 | 第172-174页 |
5.2 西北脆弱带地区气象灾害风险的特点 | 第174-175页 |
5.3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方法 | 第175-184页 |
5.3.1 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流程 | 第175-179页 |
5.3.2 单灾种气象灾害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79页 |
5.3.3 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179-180页 |
5.3.4 确定气象灾害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180-181页 |
5.3.5 评价指标数据的量化和空间化处理 | 第181-183页 |
5.3.6 各评价因素及风险等级划分标准 | 第183-184页 |
5.4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 第184-223页 |
5.4.1 西北脆弱带干旱灾害风险评价 | 第184-195页 |
5.4.2 西北脆弱带暴雨灾害风险评价 | 第195-203页 |
5.4.3 西北脆弱带大风灾害风险评价 | 第203-210页 |
5.4.4 西北脆弱带低温冷害灾害风险评价 | 第210-217页 |
5.4.5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价 | 第217-223页 |
5.5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综合风险区划 | 第223-225页 |
5.6 小结 | 第225-228页 |
第6章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对称性管理对策 | 第228-258页 |
6.1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决策中的对称性思维 | 第230-235页 |
6.1.1 重视气象灾害风险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对称 | 第230-231页 |
6.1.2 正视气象灾害风险的不可避免性和可减性的对称 | 第231-232页 |
6.1.3 了解气象灾害风险产生的前因与后果的对称 | 第232-234页 |
6.1.4 认识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目的与措施的对称 | 第234-235页 |
6.2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称 | 第235-238页 |
6.2.1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对称 | 第235-236页 |
6.2.2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称 | 第236页 |
6.2.3 管理主体责任与权力的对称,领导与控制的对称 | 第236-237页 |
6.2.4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的主体与主观性风险因素 | 第237-238页 |
6.3 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时间适应与空间适应的对称 | 第238-241页 |
6.3.1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的时间适应 | 第239-240页 |
6.3.2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中的空间适应 | 第240-241页 |
6.4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与培养先进的管理意识的措施对称 | 第241-247页 |
6.4.1 建立科学的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体系 | 第241-244页 |
6.4.2 培养气象灾害风险管理的先进管理意识 | 第244-247页 |
6.5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与提高预警信息发布水平的措施对称 | 第247-251页 |
6.5.1 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 | 第247-249页 |
6.5.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及时准确发布 | 第249-251页 |
6.6 做出科学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与划定气象灾害风险红线的措施对称 | 第251-253页 |
6.6.1 做出科学的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区划 | 第251页 |
6.6.2 西北脆弱带气象灾害风险红线的划定 | 第251-253页 |
6.7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抗灾能力与改善区域生态及小气候环境的措施对称 | 第253-256页 |
6.7.1 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与抗灾能力 | 第254-255页 |
6.7.2 改善区域的生态与小气候环境 | 第255-256页 |
6.8 小结 | 第256-258页 |
第7章 结论和讨论 | 第258-262页 |
7.1 结论 | 第258-260页 |
7.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60-261页 |
7.3 讨论与展望 | 第261-262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274页 |
附录 | 第274-278页 |
致谢 | 第278-2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