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谁建构了我们的世界--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探要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8页
    1.1 选题缘由第9-12页
        1.1.1 有关实践现象给予我的启发第9-11页
        1.1.2 最近几年我的学习经历和学术探索引发的一些思考和尝试第11-12页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1.2.1“议程”与“议程设置”第12页
        1.2.2 “选择性心理”与“导向需求”第12-13页
        1.2.3 “个人议程设置”与“技术议程设置”第13页
    1.3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3.1 议程设置的研究和发展情况第13-15页
        1.3.2 选择性心理的研究和发展情况第15-16页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第二章 虚拟与真实变化中的互联网第18-25页
    2.1 信息传播环境的大转折第19-21页
    2.2 互联网的媒介属性第21-22页
    2.3 传统议程设置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内在缺陷第22-25页
第三章 个人议程设置:网络话语弱设置第25-34页
    3.1 分众化个人选择削弱设置第25-28页
    3.2 搜索引擎:互联网时代的二次幻觉第28-31页
    3.3 “异见领袖”个人议题向媒介议题转移第31-34页
第四章 技术议程设置:技术垄断下的话语霸权第34-47页
    4.1 技术议程设置:意识形态偏向的产物第35-41页
        4.1.1 隐蔽的资本主义逻辑陷阱第35-37页
        4.1.2 技术优势下的虚拟空间再生产第37-39页
        4.1.3 穿越国界全球网络议程设置第39-41页
    4.2 虚拟幻象中的霸权话语设置手段第41-47页
        4.2.1 垄断技术网罗全球第41-44页
        4.2.2 “网络自由”的终极意识形态议题第44-47页
结语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1-52页
致谢第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方媒介在全球热点媒介事件中对中国的形象塑造--以纽约时报对北京APEC会议的报道为例
下一篇: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分析及连通率计算研究--以怒江松塔水电站边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