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水利工程论文--水工勘测水工设计论文--地基基础及其加固论文

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分析及连通率计算研究--以怒江松塔水电站边坡为例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1章 前言第15-39页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5-16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35页
        1.2.1 高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分析第16-23页
        1.2.2 随机结构面特征及连通率研究现状第23-29页
        1.2.3 非贯通(断续)节理岩体贯通模式第29-34页
        1.2.4 基于PFC模拟技术的滑坡危险路径模拟研究现状第34-35页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35-39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35-36页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第36-38页
        1.3.3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38-39页
第2章 坝址区工程地质概况第39-57页
    2.1 区域地质背景第39-41页
        2.1.1 大地构造背景第39-41页
        2.1.2 区域构造变动第41页
    2.2 坝址区地形地貌第41-42页
    2.3 坝址区地层与岩浆岩第42-46页
    2.4 坝址区地质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第46-52页
        2.4.1 地质构造形迹第47-49页
        2.4.2 地质构造演化及构造应力场第49-52页
    2.5 河谷应力场条件第52-53页
    2.6 水文地质条件第53-54页
    2.7 地震第54-57页
第3章 坝址区岩体结构面分级及精细描述和成因分析第57-124页
    3.1 坝区结构面主要类型及分级第57-61页
        3.1.1 坝区结构面主要类型第57-60页
        3.1.2 坝址区结构面工程地质分级第60-61页
    3.2 坝址区Ⅱ、Ⅲ级结构面特征第61-72页
        3.2.1 坝址区Ⅱ级结构面特征第63页
        3.2.2 坝址区Ⅲ级结构面发育的基本特征第63-72页
    3.3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参数统计分析第72-92页
        3.3.1 优势方位分析第72-79页
        3.3.2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几何特征第79-85页
        3.3.3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张开度及充填度分析第85-90页
        3.3.4 坝址区Ⅳ、Ⅴ级结构面间距特征第90-92页
    3.4 中缓倾裂隙空间组合模式及成因分析第92-124页
        3.4.1 中缓倾裂隙密度分布特征第93-94页
        3.4.2 中缓倾裂隙空间分布组合模式第94-99页
        3.4.3 中缓倾裂隙密度均质区划分第99-107页
        3.4.4 中缓倾裂隙成因的地质成因第107-114页
        3.4.5 中缓倾裂隙成因的微观断裂机理SEM试验分析第114-119页
        3.4.6 中缓倾裂隙成因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19-124页
第4章 边坡卸荷变形特征及卸荷带划分第124-163页
    4.1 典型卸荷地质现象的卸荷带定性分析第124-135页
        4.1.1 坡表或近坡表的陡倾宽张变形第124-126页
        4.1.2 浅坡表的剪切、微张变形第126-130页
        4.1.3 平硐深部的集中卸荷第130-131页
        4.1.4 典型卸荷地质现象总结第131-135页
    4.2 岸坡卸荷分带量化分析第135-153页
        4.2.1 纵波速度Vp与完整性指数Kv第136-147页
        4.2.2 隙宽和St与张性裂隙面密度Dt第147-153页
    4.3 卸荷带综合划分及组合模式第153-163页
        4.3.1 卸荷带综合划分第153-157页
        4.3.2 岸坡卸荷组合模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157-163页
第5章 中缓倾结构面迹长估计与连通性分析第163-189页
    5.1 裂隙实测全迹长分析第163-167页
    5.2 中缓倾裂隙迹长估计分析第167-170页
        5.2.1 迹长估计模型第167-168页
        5.2.2 迹长估计结果及讨论第168-170页
    5.3 采用分形分维理论对长大迹长估计的修正第170-182页
        5.3.1 分形分维理论基础第171-172页
        5.3.2 采用分形分维理论对长大迹长的修正第172-182页
    5.4 中缓倾裂隙的连通性第182-189页
        5.4.1 基于迹长估计模型的结构面连通率计算模型第182-183页
        5.4.2 中缓倾结构面连通率结果分析第183-189页
第6章 基于地质特征的边坡变形模式与危险路径第189-208页
    6.1 基于变形特征的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定性分析第189-199页
    6.2 基于中缓倾裂隙密度及连通率的边坡危险路径分析第199-206页
    6.3 边坡潜在危险路径组合模式分析第206-208页
第7章 边坡结构网络模型构建及危险路径模拟第208-259页
    7.1 岩体宏观力学参数与颗粒模拟微观力学参数的校正第208-214页
        7.1.1 岩石材料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的校正第209-211页
        7.1.2 结构面宏观参数与微观参数的校正第211-214页
    7.2 含平行裂隙密集带岩体的力学性能分析第214-226页
        7.2.1 中缓倾平行裂隙密集带典型破坏现象第214-216页
        7.2.2 平行中缓倾裂隙密集带变形的PFC模拟第216-226页
    7.3 边坡岩体结构面网络模型构建第226-237页
        7.3.1 边坡岩体结构网络均质区划分及模拟参数第226-232页
        7.3.2 边坡裂隙网络模型第232-237页
    7.4 基于离散元的复杂边坡模型的构建第237-240页
        7.4.1 边坡岩石材料的构建第237-239页
        7.4.2 岩石边坡与离散结构网络模型的耦合第239-240页
    7.5 基于重度增加法的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分析第240-249页
        7.5.1 右岸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分析第241-245页
        7.5.2 左岸边坡潜在危险路径分析第245-249页
    7.6 基于变形破坏模式的高边坡危险路径连通率计算第249-259页
        7.6.1 边坡危险路径综合分析第249-254页
        7.6.2 基于网络模型的边坡潜在危险路径连通率计算第254-259页
结论第259-261页
致谢第261-262页
参考文献第262-27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270页

论文共2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谁建构了我们的世界--网络环境下“议程设置”功能探要
下一篇:省级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互动研究--以《湖北日报》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