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12-13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13-14页 |
1.1.3 实践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相关概念辨析与界定 | 第15-18页 |
1.3.1 农业现代化 | 第15-16页 |
1.3.2 农村与乡村 | 第16-17页 |
1.3.3 乡村空间 | 第17页 |
1.3.4 三生空间 | 第17-18页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1.4.1 农业现代化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4.2 乡村规划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1.4.3 “三生空间”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1.4.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2-23页 |
1.5 研究对象与数据获取 | 第23-24页 |
1.5.1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1.5.2 数据获取 | 第24页 |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4-28页 |
1.6.1 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6.2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2 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乡村“三生空间”的演变 | 第28-51页 |
2.1 湖北省乡村“三生空间”演变历程 | 第28-40页 |
2.1.1 1978-1984:家庭联产承包制推动下的乡村经营主体重构阶段 | 第28-31页 |
2.1.2 1984-1992:乡镇企业涌现带动农产品流动体制改革阶段 | 第31-34页 |
2.1.3 1992-2004:市场经济体制下思想指导下的农业产业化发展阶段 | 第34-37页 |
2.1.4 2004至今: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推进阶段 | 第37-40页 |
2.2 湖北省乡村“三生空间”演变特征 | 第40-45页 |
2.2.1 生产空间发展特征 | 第40-42页 |
2.2.2 生活空间发展特征 | 第42-44页 |
2.2.3 生态空间发展特征 | 第44-45页 |
2.3 湖北省乡村“三生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 | 第45-50页 |
2.3.1 生产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45-46页 |
2.3.2 生活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46-48页 |
2.3.3 生态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 第48-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湖北省乡村“三生空间”农业现代化发展诉求 | 第51-63页 |
3.1 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征与困境 | 第51-55页 |
3.1.1 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特征 | 第51-53页 |
3.1.2 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困境 | 第53-55页 |
3.2 农业现代化对于乡村居民生活生产方式的影响 | 第55-58页 |
3.2.1 农业现代化对乡村居民生产方式的影响 | 第55页 |
3.2.2 农业现代化对乡村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 | 第55-58页 |
3.3 湖北省乡村“三生空间”发展新思路 | 第58-61页 |
3.3.1 生产空间:农业产业优化升级和乡村工业适度集聚 | 第58-59页 |
3.3.2 生活空间: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与土地集约化利用 | 第59-61页 |
3.3.3 生态空间:污染治理与资源多层次的可持续化利用 | 第6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4 宜城市乡村“三生空间”发展特征 | 第63-89页 |
4.1 宜城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 | 第64-72页 |
4.1.1 农业现代化投入:劳动力数量减少,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增长 | 第65-66页 |
4.1.2 农业现代化产出:农业人均GDP增长,劳动产出率领先 | 第66-68页 |
4.1.3 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消费结构有待优化,人均住房面积增加,就业率提高 | 第68-71页 |
4.1.4 农业可持续化发展:化肥施用合理,人均耕地面积加大 | 第71-72页 |
4.2 宜城市乡村生产空间发展特征与问题 | 第72-74页 |
4.2.1 部分耕地破碎化、闲置废弃用地零散分布 | 第72-73页 |
4.2.2 土地的流转空间受限 | 第73页 |
4.2.3 生产性公共服务不足 | 第73-74页 |
4.3 宜城市乡村生活空间的特征与问题 | 第74-83页 |
4.3.1 乡村分布与规模:中部密集、东西稀疏 | 第74-76页 |
4.3.2 乡村人口分布:中心城区和沿江两岸较为密集 | 第76-78页 |
4.3.3 乡村形态类型:依据地理条件,形态丰富 | 第78页 |
4.3.4 乡村内部建筑形态:传统四合院形式,功能混杂 | 第78-82页 |
4.3.5 乡村生活性服务设施:配置不足,老化严重 | 第82-83页 |
4.4 宜城市乡村生态空间的特征和问题 | 第83-86页 |
4.4.1 居民生活污染现象普遍 | 第83-84页 |
4.4.2 居民生产行为影响生态环境 | 第84-85页 |
4.4.3 自然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差 | 第85-86页 |
4.4.4 生物多样性受到多方面的威胁 | 第86页 |
4.5 宜城市乡村“三生空间”相互的冲突与矛盾 | 第86-88页 |
4.5.1 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的冲突与矛盾 | 第87页 |
4.5.2 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的冲突与矛盾 | 第87页 |
4.5.3 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的冲突和矛盾 | 第87-8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5 宜城市乡村“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 第89-109页 |
5.1 宜城市乡村生产空间的优化策略 | 第89-94页 |
5.1.1 推进因地制宜土地整治 | 第89-91页 |
5.1.2 选择合理土地流转模式 | 第91-92页 |
5.1.3 适度集聚乡村工业 | 第92-94页 |
5.1.4 完善生产性服务供给 | 第94页 |
5.2 宜城市乡村生活空间的优化策略 | 第94-103页 |
5.2.1 乡村居民点的整合 | 第94-99页 |
5.2.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 | 第99-100页 |
5.2.3 居民点内部空间改造 | 第100-103页 |
5.2.4 建筑风貌塑造 | 第103页 |
5.3 宜城市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 | 第103-106页 |
5.3.1 居民生活污染治理 | 第103-104页 |
5.3.2 居民生产污染治理 | 第104-105页 |
5.3.3 生态敏感地区管控 | 第105-106页 |
5.4 “三生空间”功能的协调发展 | 第106-10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08-109页 |
6 结论 | 第109-112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109-110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111-112页 |
致谢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0页 |
附录1 本文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0-121页 |
附录2 湖北省农民家庭基本情况(1978-2015) | 第121-122页 |
附录3 湖北省农民家庭年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06-2015) | 第122-123页 |
附录4 湖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关数据整理(1978-2015) | 第123-125页 |
附录5 宜城市、襄阳市、湖北省农业发展相关数据整理(2006-2015)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