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2.2 以电代煤产业发展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2.3 产业竞争力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6-19页
        1.3.1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2 研究思路第17-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第19-25页
    2.1 相关概念第19-20页
        2.1.1 能源概念及分类第19页
        2.1.2 以电代煤范畴界定第19-20页
    2.2 相关理论第20-24页
        2.2.1 产业竞争力理论第20-21页
        2.2.2 波特钻石模型第21-23页
        2.2.3 综合评价方法第23-24页
    2.3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3章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因素分析第25-43页
    3.1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分析第25-29页
        3.1.1 基本要素第25-26页
        3.1.2 高级要素第26-29页
    3.2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市场需求状况分析第29-32页
        3.2.1 需求规模第29-31页
        3.2.2 需求结构第31-32页
    3.3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第32-34页
        3.3.1 发电企业第32-33页
        3.3.2 电网建设第33-34页
    3.4 以电代煤产业战略组织与竞争状态分析第34-37页
        3.4.1 组织管理形态第34-35页
        3.4.2 竞争对手表现第35-37页
    3.5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政府影响分析第37-39页
        3.5.1 宏观政策环境第37-38页
        3.5.2 财政政策第38-39页
        3.5.3 环保税制第39页
    3.6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机会分析第39-42页
        3.6.1 产业机会第39-41页
        3.6.2 产业威胁第41-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3页
第4章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第43-62页
    4.1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43-44页
        4.1.1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第43-44页
        4.1.2 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第44页
    4.2 基于熵权-AHP法建立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第44-58页
        4.2.1 熵权-AHP法适用性分析第44-46页
        4.2.2 指标权重的确定第46-50页
        4.2.3 评价模型的构建第50-58页
    4.3 京津冀地区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第58-61页
        4.3.1 京津冀地区以电代煤产业发展现状第58页
        4.3.2 评价指标的获取与处理第58-59页
        4.3.3 竞争力综合评价第59-61页
    4.4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第62-73页
    5.1 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提升总体路径第62-64页
        5.1.1 我国以电代煤产业竞争力齿轮模型第62-63页
        5.1.2 提升路径阶段划分第63-64页
    5.2 生产要素层面提升路径第64-65页
    5.3 需求条件层面提升路径第65-66页
    5.4 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层面提升路径第66-67页
    5.5 企业战略组织和竞争对手提升路径第67-69页
    5.6 政府影响层面提升路径第69-71页
    5.7 机会层面提升路径第71-72页
    5.8 本章小结第72-73页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7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第79-80页
致谢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电影产业链的公司估值研究
下一篇:北京矿冶科技集团国际化战略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