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公司+VC”式知识产权投资基金运作模式研究
| 摘要 | 第6-7页 | 
| abstract | 第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6页 |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16页 |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1.4 研究目标 | 第16-17页 |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国内知识产权市场供需分析 | 第18-24页 | 
| 2.1 知识产权需求分析 | 第18-21页 | 
| 2.1.1 获得垄断性知识产权的需求分析 | 第18-19页 | 
| 2.1.2 构建标准必要知识产权的需求分析 | 第19-20页 | 
| 2.1.3 构建系统性知识产权布局的需求分析 | 第20-21页 | 
| 2.2 知识产权供给分析 | 第21-22页 | 
| 2.2.1 垄断性知识产权的供给分析 | 第21页 | 
| 2.2.2 标准必要知识产权的供给分析 | 第21-22页 | 
| 2.2.3 系统性知识产权布局的供给分析 | 第22页 | 
| 2.3 小结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运作现状分析 | 第24-29页 | 
| 3.1 国外知识产权投资基金 | 第24-26页 | 
| 3.1.1 高智发明基金 | 第24页 | 
| 3.1.2 GEVentures | 第24-25页 | 
| 3.1.3 In-Q-Tel基金 | 第25-26页 | 
| 3.2 国内知识产权投资基金 | 第26-27页 | 
| 3.2.1 北京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 | 第26页 | 
| 3.2.2 中知厚德知识产权运营基金 | 第26-27页 | 
| 3.2.3 航天专利基金 | 第27页 | 
| 3.3 小结 | 第27-29页 | 
| 第四章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运作模式设计 | 第29-47页 | 
| 4.1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架构 | 第29页 | 
| 4.2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运作方式 | 第29-35页 | 
| 4.2.1 整体运作思路 | 第29-30页 | 
| 4.2.2 实施方式 | 第30-34页 | 
| 4.2.3 知识产权投资与运营模式对比 | 第34-35页 | 
| 4.3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运作关键环节 | 第35-44页 | 
| 4.3.1 存量知识产权估值 | 第35-40页 | 
| 4.3.2 增量知识产权估值 | 第40-43页 | 
| 4.3.3 知识产权许可费率 | 第43-44页 | 
| 4.4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风险及应对策略分析 | 第44-45页 | 
| 4.4.1 政策和市场风险及对策 | 第44页 | 
| 4.4.2 知识产权运营风险及对策 | 第44页 | 
| 4.4.3 投资和退出风险及对策 | 第44页 | 
| 4.4.4 知识产权池构建风险及对策 | 第44-45页 | 
| 4.4.5 盈利期限风险及对策 | 第45页 | 
| 4.5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五章 知识产权投资基金案例模拟分析 | 第47-54页 | 
| 5.1 基金募资及设立 | 第47-48页 | 
| 5.2 基金投资及收益测算 | 第48-49页 | 
| 5.3 具体案例投资模拟 | 第49-53页 | 
| 5.3.1 获取知识产权 | 第49-50页 | 
| 5.3.2 知识产权投资方式 | 第50-51页 | 
| 5.3.3 知识产权运营方式 | 第51-52页 | 
| 5.3.4 知识产权回购方式 | 第52-53页 | 
| 5.4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6.1 结论 | 第54页 | 
| 6.2 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