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问题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11-14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1.4.2 论文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 第14-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4-15页 |
2.1.1 “网红教师” | 第14页 |
2.1.2 大学教学改革 | 第14页 |
2.1.3 目标反馈 | 第14页 |
2.1.4 在线学习 | 第14-15页 |
2.1.5 在线学习参与度 | 第15页 |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1页 |
2.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2.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7-18页 |
2.2.3 国内外研究综述综合分析 | 第18-20页 |
2.2.4 研究不足之处 | 第20-21页 |
2.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页 |
2.4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 第21-22页 |
2.5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网红教师”现象成因解析 | 第23-32页 |
3.1 “网红教师”现象解析 | 第23页 |
3.2 “网红教师”的属性解析 | 第23-26页 |
3.2.1 “网红教师”基本属性——大众性 | 第23-24页 |
3.2.2 “网红教师”基本能力——专业能力 | 第24-25页 |
3.2.3 “网红教师”基本能力——出众的沟通能力 | 第25-26页 |
3.3 “网红教师”的特征解析 | 第26-27页 |
3.3.1 “网红教师”特征之——用户思维 | 第26页 |
3.3.2 “网红教师”特征之——体验至上 | 第26-27页 |
3.3.3 “网红教师”特征之——简约思维 | 第27页 |
3.4 “网红教师”特征融入于在线学习的必要性 | 第27-29页 |
3.4.1 学生变了,老师也变了 | 第28-29页 |
3.4.2 信息传播的渠道变了,老师授课也要变了 | 第29页 |
3.5 “网红教师”特征融合在线学习的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3.5.1 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 第30页 |
3.5.2 教学对象的一致性 | 第30页 |
3.5.3 教学环境的一致性 | 第30页 |
3.5.4 专业技能的一致性 | 第30页 |
3.5.5 分析结论 | 第30-32页 |
第4章 “网红教师”特征融合于在线学习的教学尝试 | 第32-53页 |
4.1 互联网学习条件下在校学生在线学习参与情况调查 | 第32-33页 |
4.1.1 调查的目的 | 第32页 |
4.1.2 调查的对象 | 第32页 |
4.1.3 调查的方法 | 第32页 |
4.1.4 调查问卷的设计 | 第32-33页 |
4.1.5 调查过程 | 第33页 |
4.2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33-41页 |
4.2.1 基本信息情况 | 第33-34页 |
4.2.2 在线学习参与情况分析 | 第34-38页 |
4.2.3 分析在影响线学习参与度的因素 | 第38-41页 |
4.3 调查总结与启示 | 第41-43页 |
4.3.1 调查总结 | 第41-42页 |
4.3.2 启示 | 第42-43页 |
4.4 教学设计尝试 | 第43-45页 |
4.5 利用手机为平台工具进行教学实验 | 第45-49页 |
4.6 实验结果 | 第49-50页 |
4.7 实验结果反思 | 第50-51页 |
4.8 在线学习参与度提升模型 | 第51-53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 第53-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5.2 不足与缺憾 | 第53-55页 |
5.3 未来与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8页 |
附录 A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