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3页 | 
| 1 柔枝莠竹的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 1.1 柔枝莠竹植物学和生态学特征 | 第11-12页 | 
| 1.2 柔枝莠竹入侵北美现状 | 第12-14页 | 
| 1.3 控制措施 | 第14-17页 | 
| 2 植物病原真菌鉴定 | 第17-21页 | 
| 2.1 检测鉴定的传统方法 | 第17-18页 | 
| 2.2 rDNA- ITS在病原真菌检测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 2.2.1 rDNA的结构及其引物 | 第18-20页 | 
| 2.2.2 ITS序列分析的原理和应用 | 第20-21页 | 
| 3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柔枝莠竹种群自然病害的调查研究 | 第23-3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 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 1.2 试验仪器 | 第24-25页 | 
| 1.3 野生种群调查及病叶获取 | 第25页 | 
| 1.4 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验证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7页 | 
| 2.1 种群调查及取样结果 | 第26-28页 | 
| 2.2 自然种群病害发生多样性 | 第28-31页 | 
| 2.3 病原真菌的分离验证 | 第31-34页 | 
| 2.4 讨论 | 第34-37页 | 
| 第三章 柔枝莠竹致病菌鉴定和多样性分析 | 第37-7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5页 | 
| 1.1 试验材料 | 第39页 | 
| 1.2 试验仪器 | 第39页 | 
| 1.3 病原真菌形态鉴定试验 | 第39-40页 | 
| 1.4 致病菌DNA提取试验 | 第40-41页 | 
| 1.5 病原真菌鉴定试验 | 第41-45页 | 
| 1.5.1 PCR扩增ITS序列 | 第41-42页 | 
| 1.5.2 琼脂糖凝胶PCR产物纯化 | 第42-43页 | 
| 1.5.3 连接反应 | 第43页 | 
| 1.5.4 重组载体转化E.coli感受态细胞 | 第43-44页 | 
| 1.5.5 单克隆转化子检测 | 第44-45页 | 
| 1.6 数据处理 | 第4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45-71页 | 
| 2.1 形态学鉴定结果 | 第45-46页 | 
| 2.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 第46-51页 | 
| 2.3 病原真菌形态和系统发育分析 | 第51-61页 | 
| 2.3.1 狗尾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setariae) | 第51-52页 | 
| 2.3.2 甘蔗平脐蠕抱(Bipolaris sacchari) | 第52页 | 
| 2.3.3 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ana) | 第52-53页 | 
| 2.3.4 稷平脐蠕孢(Bipolaris panici-miliacei) | 第53-54页 | 
| 2.3.5 玉蜀黍平脐蠕孢(Bipolaris maydis) | 第54页 | 
| 2.3.6 嘴突脐蠕孢(Exserohilum rostratum) | 第54-55页 | 
| 2.3.7 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 | 第55-56页 | 
| 2.3.8 中隔弯孢(Curvularia intermedia) | 第56页 | 
| 2.3.9 膝曲弯孢(Curvularia geniculata) | 第56-57页 | 
| 2.3.10 球黑孢菌(Nigrospora sphaerica) | 第57-58页 | 
| 2.3.11 稻黑孢(Nigrospora oryzae) | 第58页 | 
| 2.3.12 草茎点霉(Phoma herbarum) | 第58-59页 | 
| 2.3.13 极细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sima) | 第59-60页 | 
| 2.3.14 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 | 第60页 | 
| 2.3.15 茶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theae) | 第60-61页 | 
| 2.4 病原真菌多样性分析 | 第61-68页 | 
| 2.4.1 种类多样性 | 第61-63页 | 
| 2.4.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63-66页 | 
| 2.4.3 病害程度及地域分布多样性 | 第66-68页 | 
| 2.5 讨论 | 第68-71页 | 
| 全文总结 | 第71-73页 | 
| 附录 | 第73-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