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页 |
1 绪论 | 第7-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核心概念 | 第8-10页 |
1.2.2 研究视角 | 第10-11页 |
1.2.3 韧性评价研究 | 第11-13页 |
1.2.4 研究述评 | 第13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3-14页 |
1.3.2 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2 城市防灾公园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7-31页 |
2.1 城市防灾公园评估框架 | 第17-21页 |
2.1.1 RATA框架概述 | 第17-18页 |
2.1.2 RATA框架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2.1.3 RATA框架具体评估过程 | 第19-20页 |
2.1.4 RATA框架适用性 | 第20-21页 |
2.2 地区灾害韧性模型(DROPModel) | 第21-25页 |
2.2.1 DROP模型的理论假设 | 第21-22页 |
2.2.2 DROP模型的内涵 | 第22-23页 |
2.2.3 DROP模型中韧性评估指标体系 | 第23-25页 |
2.2.4 DROP模型的适用性 | 第25页 |
2.3 城市防灾公园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25-31页 |
2.3.1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5-26页 |
2.3.2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指标的选取 | 第26页 |
2.3.3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体系的建立 | 第26-31页 |
3 实证分析 | 第31-43页 |
3.1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体系检验 | 第31-33页 |
3.1.1 信度检验 | 第31页 |
3.1.2 效度检验 | 第31-33页 |
3.2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体系赋权 | 第33-36页 |
3.2.1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第33页 |
3.2.2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体系权重的确立 | 第33-35页 |
3.2.3 城市防灾公园韧性计算公式 | 第35-36页 |
3.3 大连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 | 第36-43页 |
3.3.1 大连市防灾公园介绍 | 第36页 |
3.3.2 大连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 | 第36-38页 |
3.3.3 大连市防灾公园韧性评估结果分析 | 第38-43页 |
4 城市防灾公园问题分析及建议 | 第43-48页 |
4.1 大连市防灾公园建设问题分析 | 第43-44页 |
4.1.1 资金缺口严重,防灾公园项目进程受阻 | 第43页 |
4.1.2 缺乏统一标准,防灾规划无法实现网络化 | 第43-44页 |
4.1.3 危机意识不强,韧性理念推广欠缺 | 第44页 |
4.2 大连市防灾公园建设创新性举措 | 第44-45页 |
4.2.1 资源节约利用,生态与防灾效益并重 | 第44-45页 |
4.2.2 设立专项工作小组,建立多部门协调机制 | 第45页 |
4.3 大连市防灾公园建设对策及建议 | 第45-48页 |
4.3.1 完善资金管理机制,为防灾公园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 第45-46页 |
4.3.2 加强专项防灾规划,实现公园防灾功能化 | 第46-47页 |
4.3.3 提高危机意识,深入贯彻韧性理念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A 大连市明珠公园韧性问卷调查表 | 第53-55页 |
附录B 大连市劳动公园韧性问卷调查表 | 第55-57页 |
附录C 防灾公园韧性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 第57-61页 |
附录D 防灾公园韧性权重专家评分表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